第281章 进场与考试

    第281章 进场与考试 (第2/3页)

是考生本人的理解,而是有标准的内容。能够准确答出来,然后适当地将自己的理解、阐释、引论等发挥出来,对经典的自身理解上,如果吻合标准答案,价值观、是非观、认识观等与文朝大众的价值相符合,就会得到高分、评出甲等、甲上等等,不同的阅卷老师给出评语后,最后看谁得到的甲上多。

    如果被评为甲,或乙等、乙上、丙等,那么最终的成绩肯定差多了。

    杨继业最不担心的就是第一场,觉得自己在记忆力上有绝对优势,对于各种标准答案的版本经典,都有过一遍的,不会出现错误。

    第二场是在三天后,也就是八月十二日进场,十四日离场,第三场则是十五日进场,同样三天离场,完成全部的乡试考生程序。

    每一场考试,是有其侧重面的,也是在考察一个学子某一方面的能力。第一场是考学生读书多少、读书的效果如何,这是最为关键的场次;那么,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内容是“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这一场主要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第三场在八月十五日,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杨继业研究过之前成功的范文,知道文朝的科考与明朝后期的八股文是两回事。考生在答卷上有更多的灵活性,但评卷时,老师们的分歧也会更大。

    对于同一份答卷,有人给甲上很可能有人给丙等,这样的差距引发的争论和不公平,显然是存在也是非常现实的。明朝后期和清朝期间的科举,之所以要搞成八股文,最初的起因就是减少阅卷中的作弊。但后来的演化,使得八股文变成束缚生员读书的链条。

    真正成长为大儒、大学生级别的存在,自然不同。这些人对经典研学大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对圣人之言,圣人的情怀不仅仅是学习,而是用毕生的精力去践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