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心与善

    第672章 心与善 (第2/3页)

,“二哥言之有理。孔孟之道,劝人心从善、行为善,是以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为何习相远?那是因为在人的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大善、小善、小恶、大恶之间选择,亦使人心迷茫,唯有时时明心、向善,择善,不忘本心本念,才是孔孟之学的核心。岳父,是不是这个道理?”

    “言之有理。”韩立仁说,我朝士林,对于圣学义理也是有不同学派,多师从前朝朱夫子之学。朱夫子编撰四书,乃是传世大儒,令人敬仰。

    “岳父,朱夫子对儒学攻读,确有所称,不过,依旧是一家之言。如何领悟孔孟之道,圣学经义,总之还得看一个人的行止、择诀之间,细微出见真意。”杨继业说。

    “妹夫,慎言啊慎言。”韩新勇显然有些急切,对杨继业述说的对圣学的理解,大为不满,更多的却是担心他走向士林的对立面,从而受到打压。

    最为关键的是,杨继业的科考还没结束,如果在科考中所言,与考官的观念不同,考试不过而落榜,那都是必然的结果。

    而这样的结果,不论是右丞相府还是韩家,或杨继业本人,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等杨继业科考之后,再怎么发表自身对圣学的观点,那就是学术之争。虽有对错高下之辩,却不会干连到科考。

    杨继业对明代王守仁之心学,还是有所接触,结合自身在文朝所见所闻,以及文朝目前那些儒学、儒士,觉得有必要为士林吹起一股新风。

    与韩新勇争论没有必要,等知书堂开办之后,这样的争辩才真正具备影响力。至于说,自己提出心学的好处,真正导引人务实起来,对科考只有帮助。

    一个人的文名鹊起,科考的成绩也会相应地拉高,不然,张榜之后必然会受到质疑,阅卷官、主考官也有巨大压力。

    皇孙刘铭返回太子府,太子刘静知道他在韩家做什么。儿子到荆蛮楚地后,得到杨家那位幺儿保护,同时,杨家幺儿对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