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禅让隐藏的秘密

    343.禅让隐藏的秘密 (第2/3页)

舜亦以命禹”,这自然是禅让时的说辞。但此处没有“子曰”,不能认为是孔子本人主张,与《论语》文体也不符合。顾先生则认为禅让起源于墨家的尚贤主义,与儒派的尊尊亲亲观点不合。这种禅让方式在墨家中是实践过的,墨家巨子就是由上一代指定下一代。加上墨家信众基本出身社会底层,所以对于尚贤的呼唤最高。

    整体来看,禅让说应该是春秋战国之际普遍的一种社会思潮。因为当时正值氏族解之体、私学兴盛,越来越多庶人希望登上正反三台舞台,不独儒、墨两家,这种思想走向极致当然就是禅让,如果连王位都能授予贤人,一官半职又算什么呢?

    这是不是大汉九品中正令的选贤来源呢,最后都变成了注重虚名!

    这样的思想对战国政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吕氏春秋》说魏惠王想传位惠施,《战国策》公孙衍对张仪说建议魏惠王传位张仪,《战国策》说秦孝公想传位商鞅,但这几次禅让都没有真正成功,原因当然也很简单,无论禅让被吹得如何天花乱坠,王位岂可轻易授予外人呢?

    但终于有人走出了这一步,这个人就是燕王哙。根据《战国策》《史记·燕世家》,燕王哙受到策士苏代、鹿毛寿等人的鼓动,把王位让给相国子之。结果国家被治理得一团糟,将军市被和燕王哙太子平攻打子之,反而双双阵亡。齐宣王趁火打劫,子之、燕王哙都被杀死。

    燕王哙和子之的身死国灭,代表着禅让说实践的破产。从此禅让说开始被广泛质疑,而篡夺说却崭露头角。

    根据《孟子》,齐国发兵之前,齐人沈同询问过孟子的意见,孟子认为齐国可以攻打,为什么呢?因为燕王哙不应该把王位相让,而子之也不应该接受王位,这是倒行逆施。根据孟子的诡辩,舜不是从尧这里获得王位的,而是从天这里获得的。什么是天意呢?舜做了尧二十八年的相国,等尧死后,诸侯们朝见舜而不朝见尧子丹朱。

    注意,许乐专门写上了这么两个字,孟子这一补充解释非常重要,之后被《史记·五帝本纪》所吸收。有人认为禅让反映原始民之主制,但是从《论语》《墨子》和战国简看不出这点,所谓禅让权力交接完全发生在前后两任首领间,没有其他人的参与表决!

    孟子之后的另一位儒派大佬荀子,更是说“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