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响堂山磁山遗址

    480.响堂山磁山遗址 (第3/3页)

”,许乐冲着阿钟说道,阿钟冲着许乐笑了笑,许乐顺势要踢他!

    快一点了大家出发没用半个小时到了磁山遗址!

    “这里是白起的封地,所以叫武安侯”,许乐给大家讲着,是在南洺冀州岸台地上一公里的地方,东北是鼓山,是华夏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一万零三百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已知华夏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梵象,要早三三零零多年;还有最早的粟的遗迹,以及指南针,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被称为“磁山文化”!

    苏先生亲自给大家讲解着,这里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六千余种,为寻找华夏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如果说,在七千年前,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鸿蒙未开的话,而这里的人们已经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夏大鼎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华夏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为研究和探索华夏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地下实物资料。

    在苏先生的讲解下,大家去看了一下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七千三百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由此也可想像苇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全国之最。

    这里的房子为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地穴,前有一坡道或台阶。房内堆积很多,芦苇压印的烧土地当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等几种,以长方形为最多。

    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块大砺石,周围散布很多石块、石片、残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当时石器加工场所。有的底部发现在石磨盘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粮食窖穴形状多长方形。

    随后大家看着遗址中的那些石磨盘、磨棒和陶盂、支架、三足钵、小口长颈罐等成组器物堆放在一起的迹象,还有很多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及植物果实。

    陶器多手制,火候低,陶质粗糙,造型简单,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以夹砂陶为主。羼和料有石英、粗砂、细砂和云母。颜色有红、褐和灰褐三种。器形有倒靴式支架、直壁平底盂、三足钵、小口长颈罐、漏斗形器、舟形盆、罐、圈足罐、豆等,以支架、盂最有代表性。另外还发现一些微型陶器,可能是祭祀用的冥器。

    石器有斧、铲、锛、凿、镰、磨盘、磨棒等。以斧的数量最多,有通体磨光,也有局部磨光,器形一般都较小。

    出土骨器数量较多,有铲、针、笄、镞、鱼镖、梭、锥、匕、饰等。蚌器有铲和装饰品。

    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包括兽类、鸟类、龟鳖类、鱼类、蚌类等;家畜家禽有犬、猪和鸡。

    听着苏先生给大家的讲解,众人就好像是上课一样,一个个的都非常认真,正龙还真的没有听过自己爷爷讲课呢,更是认真的听着,“这个旁边啊,就是涉县,那里呢,号称是娲皇故里,有座娲皇宫,传说的女娲补天的凤凰山很近,看着这里的芦席,大家就明白了女娲“积芦灰以止淫之水“为何产生于此”。

    许乐到不是特别认同,最多是生活过,他不认为女娲是这里的人!

    “这里的粟和家鸡都是在公元前五千年前,要比梵象早了三千多年,并且还有胡桃,也就是核桃,以前我们认为是张骞带过来的,现在来看,不对”!

    苏先生指着一块束着的发黄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说道,“这是一块古玉”,大家看着这块白色石英石质,质地纯净,呈半透明状,长六厘米多,宽三厘米,高两厘米,各面经过磨制,比较规整,上面还残留有一些黄、褐色的附着物,疑为入土时有机物残留。“这块玉石出土的位置位于磁山遗址一号窖穴的底部,距今一万零三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认定这里为一万年前的时间段”!

    “这里的陶器我研究的比较多,大多是绳纹、篦纹及划纹等。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应该说,这里填补了华夏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它的覆盖区域以冀中南和豫北地区,也就是黄河以北地区到石各庄之间,西边到太行山中部,东边应该到齐鲁和冀州的边界河边”!

    等苏先生讲完之后,培师兄跟大家笑着说道,“你们真是幸福啊,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又重新听了先生的一堂课啊”!

    齐先生给苏先生鼓掌,大家都鼓起掌来,苏先生哈哈大笑着,“走吧,下一站”!

    随后许乐赶紧扶着先生上了车,大家驱车前往赵州柏林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