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飘了吗?
第555章:飘了吗? (第1/3页)
楚国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战争,五十万大军的规模难不倒楚国,他们拉出这种规模的大军,显然是不想战争发生在楚国境内的。
这么说的话,智瑶的谋略好像是取得了成功?
「楚国在「郢」集结大军有二十万之数,在越地有兵十五万,在蔡地有兵十五万。」
「臣听闻,屈景昭三族精锐尽出,重组「左右广」之卫,年来往云梦泽捕杀犀牛、鳄鱼,赶制皮兜。」
「各地封君之中唯项氏高调,梁氏附翼其后,自成其势。」
智瑶进驻「新郑」的郑国原宫城之中,坐在主位上听取汇报。
郑国以「新郑」为都城的时间长达三百多年,期间不断修筑「新郑」,除了搞出九道防御链之外,他们还对宫城进行不断的扩建。
只不过,晋国与楚国开始争霸,郑国成了晋军与楚军不断厮杀的战场,直接让郑国持续遭罪,致使郑国的国力一天不如一天,一再被扩建的宫城还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拿开朝会的大殿来说,空间比较狭隘也就不提了,看不到大气的布置,哪怕是殿中最显眼的承重柱也看不到凋塑。
大殿狭小到什么份上?从进门到主位也就三十米不到的长度,殿内宽度也就二十米左右。
当前的时代,开朝会时并不是让群臣站着,会有分在两侧的座位。
一道桉几的长度怎么都有一百六十厘米左右,座位之间需要间隔,入门必须有足够的间隔空间,台陛下方也要跟群臣的座位有足够的间隔,三十米的长度摆上八张桉几就是极限了。
等于说,摆放在前列的座位,两侧合起来只有十六个座位,哪怕后方也有座位,其实一样需要间隔,更要让出其它空间,导致整个大殿的座位合起来绝对不超过三十二个。
开朝会的大殿也就容得下三十二位臣子入座,每一次朝会一般有不在中枢担任官职的贵族参与,中枢任职的官员再加上临时参与的贵族,蒸蒸日上的国势之下怎么看都会显得不够。
智瑶向下看去,看到显得拥挤就很不得劲。
不过,这里是原郑国君臣用来开朝会的大殿?那没事了。
郑国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到最后能不能填满大殿座位都是一个未知数,哪怕能填满都可能是凑数的居多。
刚刚智瑶听到了什么,项氏?
「此项氏,乃是何人?」智瑶问道。
楚国项氏?很难不让智瑶被吸引到注意力。
台狐从座位站起来,答道:「项氏,项国公族后裔,当前家主为项武,封地在「唐」一带。项氏有城两座,治下属民应有六万余,部曲近三千。」
部曲是楚国那边的说法,相当于「士」和「徒」这种中原的职业士兵。
智瑶稍微愣了一下。
其实,主要是以后的项氏太牛逼,导致智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下意识以为项氏有多么强大。
只不过,有六万余属民,再加上三千左右的职业士兵,真不能算多弱了。
毕竟,当前算起来是战国初期,不是吗?
当然,目前的项氏距离智瑶所知道的项氏,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孙武不解地问道:「大王特意询问项氏,可是有不平常之处?」
智瑶了解到当前的项氏,摇了摇头说道:「寡人好奇项氏如何高调。」
作为宦官令的台狐就是应该为智瑶满足一切,决定后面好好派人了解一下项氏,免得到时候智瑶再问,答不出来会显得很失职。
孙武笑着说道:「楚国灭国五十余,失去国祚遗民皆与楚国一体。楚国公族强势自是无碍,如今遭受反噬罢了。」
那个「遗民」特指失去国祚的公族以及贵族,可不是什么普通黎庶。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姓有氏才是「民」。
同时,一开始的「民」并没有随后那么不堪,仅仅是去到蛮荒之地开拓,消灭或驱逐异族使得诸夏苗裔有生存空间,站在诸夏立场就该值得敬佩。
在诸夏,起初只有八「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