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八章 长安

    第二九八章 长安 (第2/3页)

而来。

    最先考察的地方是位于大兴城以西四十多公里的成德县(今澳洲尹普斯维奇市),一个位于大兴河(今澳洲布里斯班河)上游分支九曲河畔(今澳洲不来梅河)的小城。

    只是粗粗一看,潘其风便直接否决了这个地方。不说此地距离海岸线仅有四十公里,就是这里一马平川的地形,也不太适合都城所具备的条件。万一,以后强敌入侵,只要攻破了大兴城,敌军很容易长驱直入,进抵此处。于都城防守和撤离而言,根本没有太多转圜的余地。

    在顺天堡考察了三天后,潘其风等人继续西行,朝大东山西侧一处牧场而去。据探索队人员介绍,距离顺天堡三十多公里的山脚下,有一片地势平坦的谷地,几条溪流穿行而过,草木繁盛。该地有一个官办牧场,豢养着近千只马牛羊。

    1月15日,当考察队抵达这处牧场时,顿时被此地景物所吸引,郁郁葱葱的坡地,连绵起伏的低矮山岭,遍地的各种野花,众多的牛羊点缀其中,使得整个谷地变得生机盎然,也让所有一路奔波于此的考察人员,心情瞬间舒畅起来,略显疲惫身体仿佛也在这空旷秀美的大自然环境中得到彻底的释放。

    “此处虽然有不少坡地,但于建筑各类房屋而言,并不存在困难。或许,依山势而建的城市,会有更多的美妙异趣。”随行的一名建筑大匠点着头说道。

    “嗯,该地背靠大东山,南北两侧又有山岭遮蔽,西侧亦是广大的平原陆地。只要扼守大东山东侧要隘,任何海外来敌,都将难以撼动此地防御。”一名宪兵队军官说道。

    “这里距离大兴约一百三十多公里,只要修建一条国道通往此处,未及两天时间,必能将大兴府所产物资快速地转运此地。若是能修一条马拉轨道,恐怕更是能在一昼夜间便能抵达此地。”一名大兴府的商社掌柜看了看潘其风,也表达了对此地的属意。

    潘其风听了,微微一笑。看来考察队不少人与自己一般心思,已经对此地颇为钟情。那么接下来,还需对这里进行一番细致的探查,以最终确认此地是否可以作为未来的都城所在。

    选址初步确定,也只是迈出了都城建设的第一步。以齐国目前不到百万人口的规模,势必不能像神州大陆那些王朝一般,可以轻易动员数十万人,不计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修建一座巍峨壮丽的都城。

    整个新都城规划建设周期将可能长达二十年,将分几个阶段,陆续建造。初期,计划在十年内,完成王宫、官署、市政、学校、道路、水源、仓库、兵营、广场等公共设施和部分居住房屋的建设工程。届时,王室和政府会先行入驻,辅以满足都城所需的各类商业人员和服务人员,以发挥都城的中枢功能。

    此后,再经过十余年建设,在都城附近陆续配套若干工农业卫星城镇,完善通往各地的道路、铁轨等交通辅助性设施,最终建成一个符合大齐王国作为地区霸主气质的新型都城。

    未来都城的名称尚未确定,但不少官员和学者比较倾向于“长安”这个名称,其一,是因为长安代表着几个伟大而强盛的王朝,一个宾服四夷、万国来潮的盛世强国,这对于正处于蒸蒸日上、国势渐长的齐国而言,可谓极富寓意;其二,长安,如字面所意,长治久安,永享天下太平。神州大地故都长安,乃是十三朝古都,是华夏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与夷人所在的罗马,享誉世界。

    而如今,故都长安在洪武年间,便被改名西安,使得这个影响久远的地名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齐国若要继承华夏文明,彰汉家文化,建立两洋帝国,莫过于将都城命名为长安,使之再次扬名于世界,威服于四夷。

    潘其风等一众选址考察人员所初步确定的位置,在今澳洲布里斯班市以西一百二十五公里的图文巴市,是澳洲除首都堪培拉外的第二大内陆城市,闻名于世界的花园之都。

    -----------------------

    2月23日,建业.

    齐天将汉东南行署总管区呈报的都城选址报告轻轻地放在桌上,闭上眼睛,仔细的回忆有些模湖的记忆。虽然没有实地去查看,但他非常确定这个地方与原来的澳洲首都堪培拉位置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既然汉东南地区官员经过精心挑选,细致探查,想必地方也是不差的。再加上这份报告被内阁审议后,直接转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