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章 齐国人的特权

    第一三三章 齐国人的特权 (第2/3页)

    要知道,齐国人若是在红海沿岸获得某处港口的管理权,那可能说明不了什么,因为奥斯曼人在那里的掌控力相较于一百多年前,要虚弱得多,而且红海沿岸地区也不是奥斯曼人的核心地带。

    但是,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港口,向来被奥斯曼人视为禁脔,不会让任何人轻易染指。要不然,奥斯曼人也不会与欧洲天主教国家在地中海上打生打死数百年,更不至于和威尼斯人反复争夺克里特岛。要知道,地中海被奥斯曼人当做自己的后花园一般的存在,更是帝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尽管他们的海军目前要有些落后于欧洲天主教国家,但他们仍旧会竭尽全力地排除任何可以威胁帝国在该地区的霸权的潜在威胁。

    至于帝国为何要给予齐国人如此特权,甚至还租借给他们一座地中海南岸的港口,奥斯曼驻埃及总督奥尔凯·萨汉却是心中明白大维齐的良苦用心。

    一百多年前,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哈布斯堡王朝,帝国曾与法国结成同盟,并以经济利益加强两国关系。尽管这个同盟被欧洲天主教国家斥为“邪恶的联盟”、“百合花与新月的渎圣的结合”,但不可否认,两国同盟的达成,实现了双方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战略意图。随后两国军队多次在地中海采取联合军事行动,使哈布斯堡王朝始终无法摆脱在欧洲大陆和地中海两线作战的根本战略困境。

    然而,这个长达一百多年的同盟,却在数年前遭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无耻背叛。1664年,奥斯曼帝国在进攻哈布斯堡王朝时,遭到欧洲联军的强力阻击,于圣哥达战役中败北,不得不退回拉布河南岸,还与对方签订了颇为不利的《华斯瓦条约》。而在这次战争当中,赫然就有法国派出了六千余官兵,并将枪口对向了昔日的同盟者。

    这让帝国大维齐在感到背叛的愤怒同时,也生出几分惊惧。奥斯曼帝国周边,举目四望,皆为敌人,竟然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同盟为帝国分担军事压力。

    而齐国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但一直对帝国保持着较为温和而友好的态度。他们生产制造的大量工业制成品,通过埃及转运到帝国本土,一部分引为自用,一部分转口至意大利、法国、高加索,以及欧洲地区,让帝国获得了不错的商业利益。

    另外,齐国为帝国提供的攻城重炮和轻便的陆战炮,以及大量的优质燧发枪,极大地提升了帝国加尼沙里军团(欧洲人称为近卫军团)的战斗力,在近年来与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齐国不是天主教国家,而且对真神教也表现出比较温和的态度,这也让尹斯坦布尔的素丹陛下和大维齐感到一种特别的亲切。所以,大维齐艾哈迈德·科普鲁卢才会将地中海南岸那个小渔村达米埃塔租借给齐国,并允许他们修筑一条苏尹士港通往开罗的公路,试图将这个南方新大陆国家引为帝国的战略同盟伙伴。

    至于齐国会不会以达米埃塔这个小渔村为基地,将来会做出危害帝国利益的事宜,奥斯曼人对此丝毫不担心。齐国人距离该地那可是有数万里海路,需要绕过半个地球才能进入地中海,而且周边地区皆为帝国领土,轻轻动一根小指头,便能粉碎齐国人的任何不轨举动。

    别看数年前,齐国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远征舰队,非常干脆利落地攻灭了苏尹士帕夏数千军队,击退另外两路趁火打击的地方帕夏武装。但这一切的发生,完全是在奥斯曼帝国的默许之下才能完成的。

    根据帝国驻齐国的大使反馈,这个国家拥有一支规模庞大而且训练有素的的海军,战舰近百艘,积极地活跃在印度洋周边地区。但他们的陆军却非常孱弱,总数还不到一万人。而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战场上,就随时可以动员十万以上的军队。即使在埃及地区,集结各地的帕夏武装和马穆鲁克骑兵,也能凑出两三万人。

    所以,对于帝国而言,齐国可能会在印度洋、埃及,乃至阿拉伯地区生出觊觎之心,但也仅限于经济势力的扩张,所谋取的港口和据点,多半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商业利益。

    “我从尹斯坦布尔接到的指示,是配合你们齐国人接收苏尹士港和达米埃塔港,并协调苏尹士至开罗一线的地方帕夏,为你们修筑道路创造便利条件。”埃及总督奥尔凯·萨汉眯着眼睛,意味深长地看着对面的齐国驻埃及代表段文勋,“而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