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东番岛

    1028东番岛 (第2/3页)

惟西北胡戎(指漠北蒙古).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卿等当记所言,知朕此意。”

    这是一生讲究“洪武”、“尚武”的老辣皇帝的“谆谆教导”,这更是朱元璋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的顿悟。

    两月后,京城收到俞大猷的急报。

    魏广德在看完战报后,当即以此为题写了一份奏疏,详尽把东番岛可谓福建屏障,佑护东海安宁的作用写出。

    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

    有部将开口说道。

    等天下太平了,只需整修甲兵.操练士卒,备作国防而已。

    转念一想,拿下东番岛其实也是开疆拓土,只是有个巨大的阻碍很难克服,那就是《皇明祖训》。

    可就是考虑到投入和产出不匹配,大家都是流官,完全没必要为后人做嫁衣。

    现在魏广德又支持俞大猷去拿下东番岛,虽然就张居正所知,东番岛上只有少量原住民,并无什么国主之类的,也就是大明可兵不血刃拿下此地,可私下里张居正询问过福建官员,大多对此不看好。

    对外,则是以兵部命令南洋水师上岛剿倭为名出兵,只后在南北设立水寨,也可对外说是防止倭寇死灰复燃。

    魏广德正篇奏疏,都刻意回避了此事。

    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虎井、吉贝、望安等8个,其余53个岛屿的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其中有44个岛屿无人居住。

    直接以教谕身份招募,怕是许多人都不会愿意去,给他们五年时间换取九年考满,回来直接安排到县衙担任县令一类的官职,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现在朝廷采办巨木,已经多从琼州和西南置办,千里迢迢,运输也极为麻烦。

    即便当初曾经迁移过百姓居住,也因此朝廷禁海,岛上居民得不到大陆的补给而不得不选择离开,回归大明。

    澎湖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于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省泉州府,其开发时间比台湾本岛早380余年。

    也因为发现了大明对此地的忌惮,所以许多倭寇也曾经把此地作为他们的巢穴加以经营。

    此番目标是澎湖,一切以消灭盘踞在澎湖的倭寇为首任。

    在当下,浙江刚刚遭遇了倭寇袭击,虽然这股倭寇即将被他们消灭,可朝廷上对此肯定也会施以雷霆手段,主要就看朝中大人们是否有取东番之心。

    元、明时期,随着移民日益增多,设置了巡检司,不过大明对此地一直疏于管理,特别是明初倭乱,为了施行海禁,将澎湖人口迁回福建,撤销了澎湖巡检司。

    而之后的历史,其实多少也证明了朱元璋对此的见解其实是有道理的,朱棣登基后,就违背祖训,攻打了安南。

    只是海禁以后,人大多已经撤回。

    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是的,东番岛上是有人的,只不过不接触怎么可能知道他们是倭寇还是原住民。

    去东番岛教书,学生自然是东番岛上的军户和原住民子弟。

    如果朝廷想要对东番岛出手,则就会利用他们的奏疏上表述东番以被倭寇盘踞的理由,出兵东番。

    若是东番岛被佛郎机人占据,对我大明似是不利。”

    说直白点,东番岛虽然大,可都是为开发的土地,朝廷真去了那里,必然要投入精力进行开发,资源就是海量的投入而见不到半点效益。

    最近,魏广德的工作已经是联络礼部和兵部,筹备献俘大典。

    “东番,这个其实福建那边也大概知道情况,只是碍于大海阻隔,不便派人监管。

    但是,真正阻止大明军队登岛的原因,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的十五个不征之国中就有小琉球的名字,也就是此地不纳入大明。

    同时,还可招募天下举子赴东番岛教化百姓,可以五年为限,五年后回朝以上等补录朝官。”

    张居正其实也是很纠结的,上次想着开疆拓土,结果引来数千人被王杲部屠戮的消息。

    众将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