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群

    第四章 种群 (第2/3页)

的。

    “现在看来,通过人工合成淀粉来解决食物缺口是完全可以的。只是现在效率太低,一天24小时满打满算也只能合成半斤左右,从热量上来说是完全不够的。还得继续改进,要么扩大规模,要么提升转化比。”

    他回想着这几次试验中的数据,又进行了一些摸索改进,最终将单个反应釜的日产量稳定在了350克。为了提升,他又抽时间拼装出了一个反应釜,这样一来,日产量就有700克淀粉了。

    700克淀粉可以为人体提供约2500大卡的热量,而对于每天必须进行繁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赵长星来说,每天的基础代谢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基本上刚好持平。就算略有缺口,也不至于为身体造成什么损坏。

    唯一可虑的是缺少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些人工合成的淀粉毕竟不是自然界之中诞生出来的。不过也没关系,合成维生素片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食物问题终于解决,赵长星终于可以将精力与时间继续放到无土栽培车间的搭建,与补充飞船能源储备上面去了。

    为无土栽培车间装上双层屏蔽门之后,赵长星立刻开始了密封性测试。这一项工作比较简单,他首先将一个气压计放到了车间里面,然后直接从气体密封罐之中将各种混合气体释放了出来,一直加压到相当于两个大气压才停下。

    之后他便通过双层屏蔽门离开了这里,又从猎鹰号飞船之上接出电源,开启了无土栽培车间的电加热设备,确保车间里面温度维持不变。毕竟温度的变化也有可能对气压造成改变。

    之后所需要做的便是等待了。当然,这段时间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再一次开始了对水冰的采集与运输。又弄来一大块冰之后,他又开始了下一步的建造任务。

    塞德娜星上只有一个无土栽培车间很显然是不行的。原计划之中,宇航员们要在这里建造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可以容纳两百人生存的基地。这个基地将以核聚变为动力来源,以无土栽培车间为食物来源,涵盖生活区、办公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区域。到时候,人们就可以用从地球带来的那些工业设备,譬如简单的选矿炼矿设备,金属加工设备等,尝试着慢慢一步一步的推进工业化了。

    甚至,如果有缺少的设备,人们还可以依靠3D打印机直接将其打印出来。反正火种号飞船数据库之中记载有人类文明历史之中所有设备的图纸,小到一把铁锹,大到核聚变反应炉,都有。

    在建设完最为紧迫的无土栽培车间之后,赵长星下一个要建造的,是维生区。维生区之中包含有核聚变反应炉、水循环与净化系统、空气循环与净化系统、温控系统等等所有维持生存必须的系统。它将为后续的所有建造任务,以及此刻的无土栽培车间提供电力、氧气、水源、保暖支撑。

    按照原计划来说,维生区才是首先要建造的区域,毕竟没有它,无土栽培车间也无法进行生产。不过赵长星计算着,在无土栽培车间调试的过程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进行维生区的建造就行了。只要它可以为无土栽培车间提供支撑就好,其余的区域就延后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