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三视角

    第124章 第三视角 (第2/3页)

以上等条件。

    另外,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正在承担或者承担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不得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科大人才招聘的第三项“杰出人才”中,就有优青、青千、青长、青拔这四青的要求,如果满足这个要求,待遇就会比一般情况下招进来的收入要高。

    除此之外,科大还有第二项“卓越人才”和第一项“领军人才”,第一项的待遇最好,需要满足两院院士、“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国家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

    当然,一切都有例外,只要你实力足够强悍,不管怎样的条件都可以为你破例。

    如果你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菲尔兹奖得住,那么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就不会管你是不是什么万人计划的杰出人才,是不是什么杰青、优青、长江学者了,就算是这些人才帽子都没有,只要有这种国际性大奖的帽子,他们就会对你开出最好的条件邀请你去他们那里。

    因为青千学者需要是海归,而周明因为之前人生模拟器中的遭遇,都没出过国,也不准备出国,所以四青中的青长他不符合要求,便没有申请。

    至于有的要求背景需要时高校或者相关研究机构,甚至只能是高校,周明可以填科大,而背景要求有企业的青年拔尖,周明便可以直接填写他的企业。

    项目申请和三青申请递上去之后,周明便开始进入了研究状态,大豆项目的申请肯定是能过,毕竟先前廖卫国都和周明说过了,上面已经同意了他的加入。

    但青拔、青长和优青这三项能不能都通过,或者说是只能通过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这周明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按理来说,周明应该至少是能通过一项的。

    毕竟不说别的,周明今年单是被三大期刊刊登出来的生物相关论文,就已经有两篇了。

    另外,周明今年九月份刚做完实验,还是已经出了结果的两个实验,他这两项研究成果完全满足青拔“对于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的特殊人才可破格申报”的这个条件。

    不得不说,以周明这样一年数个高质量成果的表现,如果申请这些项目和计划还不能通过的话,那着实就有些奇怪了。

    毕竟上面颁布这些政策,不就是为了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吗?

    周明这样一个人才你不吸引,没有政策扶持,那不就是等于是往外推吗?

    就在周明沉浸于实验当中的时候,他先前在暑假时候投稿国内人工智能期刊的第二篇人工智能的第一篇前置论文和第二篇人工智能论文被同时收录并刊登出来了。

    不过,这一次周明的这两篇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倒是没有他上次第一篇人工智能论文被刊登出来时那么引人关注。

    由于和周明关系比较好的陈文和陈云最近也都沉浸在实验室里,他们那个团队正在按照周明给出的资料,废寝忘食地钻研“人工智能准确预测蛋白质结构”的项目,所以他们两个也没有看到周明的这两篇论文。

    因此,虽然周明的这两篇论文依旧在人工智能界引起了一些讨论,但学校里却是意外地没人来找周明。

    不过就算有人来找周明,恐怕他们也见不到周明,因为此时的周明正在他公司实验室里做实验呢,哪有时间理会他们。

    周明的人工智能公司是直接开在了庐州,而生物公司则是在庐州开了分公司,他自然不可能为了做实验而专门跑到金陵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华大地上将会遍地都是周明的公司,现在这分公司才一个,还算少的。

    毕竟周明的公司以后一年同时做数百个项目的话,不可能在同一座城市,肯定是要分散在全国各地不同城市的分公司做的。

    ……

    人一旦全心全意地做某一件事,时间便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关于大豆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实验室阶段已经完成,接下来就进入试验田实验阶段。

    虽然周明知道他的这些研究都已经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毕竟这都是未来已经经过实践认证的成果。

    但是对于植物,特别是实物,你没有实际种出来,别人是不可能完全相信的。

    粮食这种事关重大的研究,只有见到了实打实的实物才行。

    就好比周明在实验室完成了这个大豆的实验之后,他现在说他在实验室做出来的这个成果,这个大豆可以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亩产一千斤,而且不仅抗病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