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产房传喜讯

    第422章 产房传喜讯 (第3/3页)

西。

    你看郑希才出息一回,知道来家里帮忙收拾,可东西城住着,又能有多远,一个月都不回来一趟。

    但王淑华和郑树森说过了,儿女都不是上进的材料,跟李学武也不是一个性格,更融不到一个圈子里去。

    老话都讲,惜福惜福,现在全家安康就是福气了。

    郑希才经过了这一年多的磨练,终究是有了一些长进的。

    看得出他爸在市里如履薄冰的也不容易,背后的刀子不知道捅了多少回。

    别的且不说,就是他自己,又是遇到了多少次明枪暗箭的。

    躲是没处躲的,地方就这么大,总不能因为怕出事而不去上班吧。

    刚刚李学武来的时候,郑希才也主动打了招呼,便忙活着手里的活,也说了几句客套话。

    双方都因为去年郑晓燕那件事心里有了疙瘩,他帮自己妹妹说话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正因为李学武的主动退让,或者在处理这件事时的不留情面,也让他们没了再进一步接触的意义。

    郑晓燕回去厂里没少挨埋怨,津门电子厂搞的收音机在京城彻底被清了出去。

    要说全赖李学武介绍给她的关系也不对,引狼入室不能这么说。

    但这件事终究是导火索,津门电子厂处理的太过于霸道,没料到东城一监所的那位更霸道。

    双方谁都没给自己留余地,鱼死网破,合作终止。

    一监所重新找了合作单位,与京城电视机厂进电子零件,反正对方也不生产收音机。

    津门电子厂的商品则是被黄干蛮横地给扫了出去,损失了一大块市场。

    要说这件事谁对谁错,都过了这么长时间了,说也没有意义。

    郑晓燕从未想过她自己损失了什么,或者说她拥有过什么。

    其实王淑华点过她,作为郑树森的闺女,能叫电子厂的领导吓唬住,她算是白活了。

    正因为如此,郑树森和王淑华都看出来了,这对儿女都没有再进步的才华和能力,也就熄了教育开导的心思。

    就算郑树森现在走的高又如何,还能把这职务传宗接代咋地?

    没能耐就没能耐吧,要真跟李学武比,较这个真儿,他们是不愿意的,孩子们要走弯路。

    李学武从干妈家里出来,还特意去了体委李主任家坐了坐,拎的四盒礼,算是答谢媒人之情。

    老讲儿,答谢媒人要三年。

    也就是说,李学武要往媒人家里走动三年,年年都得四盒重礼。

    说是重礼,其实是礼轻情意重。

    烟酒茶糖四盒礼,拢到一块能花多少钱,真花了大钱,李主任家里也是不能收的。

    再加上他丈人的关系,更是不能拿着厚礼去寒碜人的,凭白叫人家笑话了不是。

    现在丈人一家都不在京城,他向上走动,自然是带着丈人的影子。

    这不是他想不想带的问题,而是上面的关系往下看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是谁的姑爷。

    如果他爹李顺有同等的地位,那也会带上他爹。

    年轻,就是这个事,等什么时候羽翼丰满了,做出成绩了,人家才会说他是谁谁谁。

    李学武没有比较的心思,更没有要强的念性。

    尤其是顾家这边的亲属,跟顾海涛一家可能关系处的很好,但对顾宁这一支,总因为某些原因显得不是那么亲近。

    这可能跟顾宁的性格,以及李学武的年轻有关系。

    相对于介绍到李学武的职务,或者说早就了解到关于他的资料,甚至在最近家里常常会提及的人,就这么年纪轻轻地坐在那,任是谁都会忍不住的打量和观察。

    尤其是年轻一辈,真有同样年龄的会更惨,这人真怕比。

    最惨的其实是那些比李学武岁数大的,但职务和影响力远不及他的,坐在一起都不知道是该嫉妒,还是该亲近。

    李学武倒是很轻松,他已经习惯了这样复杂的场面,就是关系再复杂、情况再矛盾的场面他都经历过。

    反正这些亲戚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说多说少的,他全当听不见。

    都等回到家了,李学武才算是跟顾宁抱怨起今天的辛苦。

    晚饭过后,用着电话联系了远在金陵的丈人和丈母娘。

    丈人是忙的,就算在二线了,晚上依旧联系不到人。

    照例是丈母娘询问顾宁的状况,李学武见顾宁不想说这个,只能是代为回答。

    许是丁凤霞听出了闺女的不耐烦,又见女婿的悉心照顾,只能是长叹一声。

    对于这个闺女,她是没法了,只能在心里默念亲生的,不生气,亲生的,不生气。

    李学武特别能理解丈母娘的心情,有的时候他看李姝也是这么个心态。

    在把今天走亲戚的情况跟丈母娘汇报之后,也得到了来自丈母娘的夸赞。

    同时丈母娘也在电话里表示,一等顾宁生产,她便要回京来照顾一段时间。

    李学武怕丈人身体不好,丈母娘来回折腾费劲,有意劝她不要辛苦。

    倒是丁凤霞理解女婿的心思,心里高兴,嘴里也说着走了大半年了,终究要回来处理一些事情的。

    这么说着,双方约好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才算是挂了电话。

    顾宁听见母亲要回来照顾她,脸上便有了一丝生无可恋的颓败感。

    她都能想得到,母亲过来照顾她,每天都要唠叨她多少话。

    尤其是生了孩子以后,多了一个人,她还要坐月子,指不定要多热闹呢。

    一想到这,顾宁就忍不住的皱眉头,看着李学武问道:“你就不能说不让她来吗?”

    “……”

    李学武无语地看着她,苦笑着说道:“你是不是高估我的地位了,还是怀疑我的品行?”

    顾宁没理会他的胡说八道,撑着身子回了房间,看着已经睡熟的李姝,不知道生下来的这个会不会也是一样的淘。

    关于这一点,李学武也给不出正确答案,他更希望顾宁能用数学的解决办法来尝试一下。

    那就是多生几个,总有乖巧懂事的,这是概率问题。

    顾宁只给了他一个想清楚再说话的眼神,就这一个都快让她烦死了,还要生?

    ——

    “生了?”

    “升了!”

    “生了!”

    从二月二号星期一开始,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

    先是借住在四合院李学武那间房里的费善英生了,六斤八两的大胖小子。

    周一李学武上班的时候,沈国栋特意赶着中午时间打了电话到他办公室,传达了这一喜讯。

    闻三远在港城,把老婆孩子托付给这些兄弟们,李学武作为“带头大哥”自然要做出实际的表示。

    其实周一这天轧钢厂有重要的工作和活动。

    有人事处牵头,生产处、管委办协助,其他关联部门共同组织的岗位技能竞赛今天正式开始。

    在完成了一个月的大学习和大培训之后,到了检验真功夫的时候了。

    年前的最后一周,大家伙都瘪着一股子劲儿,到底是要看看自己的技能等级排名在厂里是个什么水平。

    尤其是关乎岗位去留,很多人从一月初开始,便连家里的琐事都不顾了,一心扑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上来。

    厂里公布的人事考核和岗位调整方案可没说照顾家庭所在地。

    谁也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被分到千里之外的钢城或者营城去上班。

    一方面是工作地点实在是遥远,生活不方便,探亲也不方便。

    另一方面则是面子问题,都在一个车间里上班的,要是自己被刷下去了,不就是他技术不如人嘛。

    这年月工人还要面子,没有故意摆烂的情况,争先进是永恒的旋律。

    在人事处协调各方力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在广播电台开通了方便学习的栏目,就是为了筛选出厂里需要的技术骨干,摸清楚现在工人的技术水平。

    方便年后开展人事变革以及劳动力调整。

    工厂的发展需要有人做出牺牲,但组织更要兼顾人性化和特殊情况。

    所以从周一开始,理论开考,根据岗位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理论考卷。

    职工们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公正。

    因为要实现不停工考核,所以考卷都是制作了三批,准备了一个月,人事处力求尽善尽美。

    李学武作为协调主管,也在现场监督,不过听到沈国栋来电话,还是将工作临时交给了于德才,乘车前往医院看望费善英。

    费善英的身体还是有些虚弱,不过中医院给了她赵雅芳的待遇,护理条件很不错。

    看见李学武抱了孩子,她也是忍着眼泪笑了起来。

    “三舅来了消息,说他当爸爸了,就是隔得有点远,这孩子就叫闻远”。

    沈国栋有些好笑地介绍了闻三儿的消息,不仅把李学武逗笑了,就连费善英都有些忍不住笑了出来。

    她心里是有些不舒服的,毕竟生产这么大的事,闻三儿都不在身边。

    即便是知道他在做工作,在做大事,又是山高水长的,哪可能一直在家照顾她。

    尤其是李学武和沈国栋对她的看顾和照料,怕她一个人在家危险,特意把她安排在了后院。

    也正是这么悉心的照顾,所以她一觉得要生的时候,只冷静地叫了儿子去前院找人。

    张新民今年都五岁了,什么都明白,知道妈妈要生小宝宝了,撒开腿儿就去了李家叫人。

    沈国栋他们早有准备,听见刘茵招呼,很有经验地把人稳稳当当地送到了医院。

    真就没费多少力气,闻三儿得了一个大胖儿子,李学武是又欣慰,又松了口气。

    闻三儿远在港城打拼卖命,家里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叫他拿什么补给人家。

    现在母子平安,自然是千好万好,万事大吉。

    且刚从医院出来,正遇着顺路来看望的姬毓秀。

    两人见面,姬毓秀第一句就问了生没生,再说过几句后,又说了她也升了。

    真是产房传喜讯,生(升)了。

    刚刚完成的组织谈话,姬毓秀接到调令,去分局正治处,任机要科科长。

    虽是平级调动,但李学武也得承认,在机关总比一线所要强得多。

    姬毓秀却知道自己因为啥升了,这会儿分享了喜讯后,又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二哥……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