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发展与变革

    第426章 发展与变革 (第2/3页)

「嘻嘻~」

    李姝小手笨嚓嚓地捏着蜡笔,又在画纸上填了几笔。

    李学武再次点点头,心里暗赞一声道:嗯,更乱了

    !

    李姝对于叭叭的夸奖很是开心,时不时地晃动着小脑袋瓜,手里再续大作。

    门口这会儿传来了汽车的声音,李学武只是往窗外望了一眼便没再注意。

    没一会,韩建昆拎着些材料走了进来,脱了大衣,走到沙发这边跟李学武轻声汇报了几句。

    李学武点点头,他便将材料递给了李学武,自己则是逗着李姝,哄了她往餐厅去了,那边也有沙发,可以给她玩。

    顾宁的身子越加的沉,轻易不愿意走动的,早饭过后在屋里转了转,便回里屋躺着了。

    李学武翻看了手里的材料,站起身先是走到里屋门口看了她一眼。

    见她合眼休息着,便将门轻轻带上了,省的孩子吵闹,扰了她睡眠。

    等关好了门,这才拿着材料迈步上了二楼。

    因为两口子都不在楼上住了,所以生活用具都搬下了楼。

    不过楼上依旧打扫着,准备着,一等顾宁生产,还是要在楼上坐月子的。

    一来方便,二来也是照顾顾宁的习惯,她自己早就说过,不会闷在房间里待一个月的。

    秦京茹还跟她开玩笑,说想喝什么汤,到时候会准备。

    顾宁则是无所谓的态度,只等到时候看,如果营养充足,她是不想喝油腻的汤。

    二楼的房间趁着两人不住,秦京茹早就把窗帘和床单被罩重新清洗了,甚至连屋里的卫生都重新做了一遍。

    主要是顾宁的预产期就在这个月,时刻都得准备着。

    就连客房因为听说顾宁的母亲要回来,都已经收拾的干干净净。

    平日里跟李学武两口子如何都好说了,但在顾宁娘家妈面前,总要有些忌讳。

    楼下厨房叮叮当当的,李学武躲到楼上看材料。

    是韩建昆去俱乐部拿回来的。

    不仅仅是回收站的业务材料,也有李学武要求,山上的智库收集和整理的相关信息。

    昨天,位于俱乐部的办公室以李学武的名义,向远在吉城、边疆、港城以及钢城的家人和朋友们送去了新春问候和祝福。

    特别的,如闻三儿,李学武还送去了母子平安的消息,费善英亲笔写的书信,通过电报发去了港城。

    给娄姐的,是李学武亲自写的问候与关心,把京城的情况,娄父娄母以及娄庭的状况都说给了她,也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思念。

    李文彪早就传回消息,新年期间业务多,事情忙,他和媳妇儿就不回来过年了。

    要在年后,最迟十五之前回来看看家,看看丈人丈母娘。

    西琳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希望在年后选定时间回京来看看。

    她来的消息很含蓄,并没有提及李学武,是以关心迪丽雅的由头。

    李学武并没有吝啬笔墨,亲自给两人回了消息。

    一方面是同意了他们的回京意愿,同时也叮嘱两人要做好工作安排。

    基本上,两人是不能同时回京的,否则东北一旦需要,不方便有人出面管理和协调。

    即便是有较为信任的周亚梅在,可对方并不是业务管理型人才。

    李学武更希望两人能错开时间,甚至是与港城联动,多出去见见世面,也让闻三儿等人回家看看。

    相比于其他人,去一次港城那便是遥不可及的梦,是不可想象的天堑。

    但在回收站这边,并不是什么难事。

    李学武倒是很希望管理层能多出去走走,多出去看看,跟外界接触并不是要学习他们的生活,反而是能有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外面的生活条件一定是比国内优秀的,所

    具有的诱惑力也是非常强的。

    这也是为什么八十年代开放国门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向往国外的生活,甚至不惜抛妻弃子。

    当然了,这里面也闹出来不少笑话。

    八十年代把祖宅四合院以三四千块钱的价格卖出去,然后投奔国外刷盘子努力打拼。

    二十年后,不乏有成功人士,带着百万巨款回到家乡,面对价值一个亿的老宅露出失落又悲伤的微笑。

    这样的人其实还好,至少有钱能带回来,那些为了留在国外,找个老外嫁了的,多是人财两失,甚至客死他乡。

    总计发展的二十多年,又有几个邓文迪啊。

    那些年考上大学公费留学的天之骄子,再回首,三十年后才发现自己失去了什么。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念他乡万两金。

    人离乡贱,殊不知当年出去的那些人,如果稳稳地在国内发展,即便是随遇而安,恐怕也不用为身后事所担忧了。

    送管理人员出国,与后世所要面临的危险是一样的,怕他们出去了不回来。

    但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调查部才能解决问题。

    就回收站这些管理层,充其量也就是港城一游,看看外面的风景,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文化。

    李学武不会强求他们的思想要跟这个时代同步,那样只会故步自封。

    就连他自己,也是不断地挑战着时代的底线。

    如果仅仅是一个回收站,那李学武无所谓未来如何。

    可到如今,摊子越来越大,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远。

    真就是让他自己管理和制定方案,怕不是要英年早逝。

    从他给自己设计的人生规划中便能看得出,他并不想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努力上。

    即便是现在很忙,但他依旧有时间陪伴家人,处理私事。

    但私事超过了一定限度,必然要侵占陪伴家人的时间,因为他不可能减少工作的时间。

    所以最合适的解决办法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合适的机会培养现有管理人才。

    见识繁华并不能提升知识水平,但能拓宽眼界。

    就依着现有的这些人,管理水平一定是不合格的。

    要在这个时候让他们搞学习,搞理论知识培训,那无疑是强人所难。

    但拓宽眼界过后的结果便是,这些人会主动去获取了解新生活的技能和知识。

    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电视机刚刚出来的时候会那么的火?

    不完全是电视所代表的娱乐形式超出了以前所有媒体带来的欢乐性质。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机同电影一样,都是动画性质的媒体传播形式,为什么后世有一段时间,村里来放电影,大家都不喜欢看了,反而是躲在家里看电视?

    其实还得说电视提供了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节目,更多的从外界获取知识。

    包括村里的老年人以及中年人,在收看新闻和电视节目的时候,是对外界的一种了解和认知。

    智能手机出来后,为什么又打败了电视机?

    因为智能二字,对于知识的了解和信息的获取,有了定向的主观意识。

    所以,拥抱新的事物,带来的并不全是消极的一面。

    看电视,引起了农村了解城市,走向城市的运动,近视眼逐渐增多。

    看手机,引起了通讯时代的发展,小媳妇儿们通过聊QQ,开始有了歪心思,想着出去傍一个,总比自己爷们有能力。

    看智能手机,彻底拥抱城市生活,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固有生活习惯,农村空了。

    未来,科级进步之后,是不是会出现城市高度集中化的贫瘠现象,转而富人流向城郊?

    国内发展看馹本,现在国内出现的所有社会问题,隔壁邻居都经历了一次。

    时代变迁,任何人都算不好未来会如何。

    李学武能看到的是以前发生过什么,现在真正发生什么。

    他不怕这些人出去后不回来,即便是调查部把人带回来了,可也废了。

    走出去是一道风险,走回来思想变不变又是一个考验。

    但为了未来的发展,这一关必须闯,否则在未来的人事变革中,还要蒙受更大的损失。

    包括老彪子、闻三儿这些人,在回收站发展体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便不能再负责具体化的业务,是跟不上时代进步的。

    如何变,如何准备,这是回收站在未来十几年内必须面临的重大抉择。

    有这十几年的存在,可能未来他们能走的路更长远,更有自主和决断。

    回了老彪子的信,回了西琳的信,又看了边疆的报告,以及钢城的报告书,总算是对自己产业大概情况有了个了解。

    这里当属边疆的发展最为薄弱,盖因边疆回收站的成立时间太短,基础太过于薄弱。

    这还是有许宁过去边疆办事处主持工作,对他们照顾有加呢。

    再加上承接办事处与地方的业务,早有大商人的底子在,不输于零基础起步。

    丁万秋独当一面,很有干劲和闯劲,为了早日去港城,也要有资本完成自己的目标,他是豁出老命了。

    肖建军年轻,但有思想有文化,更跟着丁万秋学着真本事,他的发展才是李学武最为看好的。

    至于说大春和赵老五,两人的发展因为家庭出身和教育、成长背景关系,限制了未来进一步提升自我。

    即便是有时代的机遇,有平台的辅助,这样的人也难当大任。

    不是瞧不起人,恰恰相反,李学武对他们更为看重和依赖。

    高端人才在未来是不缺的,缺的恰恰是核心层面的忠诚力量。

    有些人能力高,赚钱能力强,但不好把控。

    资本只需要在关键位置放一个可信赖的人,起到钳制作用,那整个生产链条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李学武尤其钟意大春,比较赵老五具有灵活的头脑,但同样拥有做事的底线。

    即便明明知道李学武驱逐了张万河,但他依旧选择了听从命令,前往边疆开拓进取。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李学武驱逐的仅仅是张万河的人,并不包括所属势力和关系。

    甚至张万河的儿子张大勇还在俱乐部上班,没有受到一点影响。

    山上的老家也是一样,除了那些动手伤人的,其他人家并没有遭殃。

    成王败寇,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况且吉城的西琳并没有要求大强子对那些人的家属赶尽杀绝。

    她不是这样的人,李学武也不是。

    为什么调走丁万秋?

    因为丁万秋不怕这个,他甚至想要用那些人来换取李学武的信任和支持。

    李学武不是杀人狂魔,虽然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