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您可真是……高!

    第581章 您可真是……高! (第2/3页)

大大滴进步了。

    金陵汽车制造厂就没有京城二汽这么幸运了,五八年开始造车,主要产品是仿自Gaz-51的跃进轻型卡车,发动机来自Gaz M21轿车。

    瞧瞧,李学武说的没错吧!

    就算Gaz的设计师来了,都得特么相中半天,才能看出这是仿谁的车。

    四小最后一名是前身为济楠汽车配件厂的济楠汽车制造总厂,主要产品是8吨级的重型卡车黄河系列,仿自斯柯达702系列。

    别觉得济汽厂排在四小的最后就真的小了,这只是依照生产的车型和影响力做比较得出的结果。

    你当一大四小是什么?

    这是国内最顶级的五大车企,就相当于联合国五大流/氓啊!

    如果不是红星厂弯道超车,不走寻常路,咋可能以东道主的身份邀请他们来参会,又怎么可能以搅屎棍的身份让他们胆战心惊呢。

    可以这么说,一大四小代表了国内汽车的半壁江山,话语权嘎嘎高。

    昨晚这五家的代表在招待所楼上谈了什么李学武不知道,谈话的结果他也不知道。

    但从今天展会开始以后,这五家负责人的态度上来看,好像谈的不是很顺利。

    不过也不能单从这些老登的脸上看文章,你信这些人的表情会泄露机密?

    别闹了,李学武又不是第一天闯荡江湖。

    不过这并不妨碍红星厂对五大厂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要合作,不要对抗,要扶持其他中小车企,建立完整的汽车工业制造标准,是杜主任连夜下发的指导性文件。

    红星厂这一次算是拍对了马屁,供应链和仓库式供应标准很得上面领导的重视。

    不要觉得领导不懂供应链,不懂不是已经学习了嘛。

    李学武在第一天上午的演讲录像已经做成了汇报影片,送去海里作为参考和学习了。

    学习影片,就像后世学习光盘一样,标签多是{参考消息},是很重要的信息保存手段。

    对外公开的就叫{新闻简报},对内学习的就叫{参考消息},也就是所谓的内参。

    不要觉得内参有多神秘,或者级别有多么的高,你种地种好了,种出价值了,也可以写成文章,作为参考消息。

    红星厂是京城工业的重点企业,也是部管的重点发展企业。

    在汽车制造领域取得重要发展成果,形成了重大影响,并且可以规模和广泛地实施,你说这个消息重要不重要?

    如果不是怕自己讲不出来,也讲不好,李怀德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你看后世海里大佬们组织学习会,给大佬们上课的那位是什么待遇?

    专家级学者,行业领军人物,重点保护和发展对象,反正是“简在帝心”了。

    李学武虽然没有亲自去海里上课,可这种间接的讲座,更能体现出他作为一线管理对业务的熟知,以及对高端科技的掌握。

    国内缺管理人才,更缺技术人才,要是懂技术还懂管理,并且有较为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思维,你说这个人在领导眼中如何?

    再考察其工作经历和组织阅历,好么,流过血,受过奖,在多个专业领域创造了优秀的成绩,你说这样的人又如何?

    李学武说他去不成日本并不是安抚家人随便说说的,他现在就是出不去。

    重点关注人才除非是随特别高级的团出去,否则只能是在国内发展。

    看第一天的架势,杜主任亲临站台,包括五大厂在内的所有厂商代表,都很清楚红星厂这一次的影响力了。

    所以,就算五大厂关起门来讨论,也打不破红星厂根正苗红的金身。

    除非他们挖走李学武,另起炉灶,再搞出一个贸易管理中心。

    但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不提有着完整职业规划的李学武,就是李怀德也不会放人的。

    你别看老李正在调整李学武的职务和职权,但你要说挖走他,那是绝对不行的。

    你就是挖他媳妇,他都不会放手李学武。

    选李学武做接班人培养,不仅仅是照顾李学武,给他画大饼,也是要保证他在离开红星厂以后维持政策和根基的延续性。

    五大厂的领导对李学武很重视,就像李学武对五大厂那样重视。

    去年李学武在决定搞汽车工业的时候,就对全国的汽车工业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

    六五年,也就是前年,全国的汽车产量只有4.05万辆。

    看着是不少,但对于一个工业和农业以及人口大国来说,太少了。

    这也奠定了他造车的决心,因为市场很大,缺口也很大,猪这个时候造车都能飞起来!

    他是“后来人”,很清楚未来国内的汽车需求潜力和制造能力的。

    八零年就能实现年产22.2万辆的产能,这十几年的发展得多快啊!

    就是六五年的数据,魔都所有汽车厂的产量已经突破了1万辆。

    其中魔都牌SH760型轿车5300辆。

    知道为什么部以上的才能坐红旗,市以上的坐魔都SH760嘛?

    因为红旗目前的年产能是2000台,有趣吧。

    金陵汽车制造厂的汽车产量达到16302辆。

    济楠汽车制造厂当年产量为5039辆,一直到后世停产,累计生产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33215辆,占国产重型汽车的72%。

    现在知道五大厂的实力了吧,这还没计算一七厂和京城汽车厂的产能呢。

    京城汽车厂的212是六六年才开始生产的,影响力大,但产能还没跟上,年产能一万二左右。

    一大四完了,今天到场的还有“一大堆”呢。

    说一大堆只是相对的,因为除了五大厂以外,还有很多实力雄厚的车企。

    比如魔都自行车二厂、二汽、川汽等等。

    你说这不是扯淡嘛,这不是讲汽车呢嘛,自行车二厂是什么鬼!

    是的,魔都自行车二厂本来是造自行车的,可他们有一颗加速的心啊。

    五九年,他们根据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JAWA250型摩托,研制了幸福250型摩托车,两冲程引擎可以输出12马力。

    说魔都自行车二厂你们不知道,幸福250这会熟悉了吧。

    你在村里住,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一台幸福250从好远的路上经过,你都能听的一清二楚。

    “远听是老虎,近看二百五”这个就是当年形容这台摩托车的顺口溜。

    李学武曾经就听有人说过,这台摩托车要是没有油了,你先别慌,要是肚子里有尿还能坚持二里地。

    自行车厂都能实现摩托车梦,这技术和支持都是哪来的呢?

    蛮荒时代结束,资源整合完成,春秋时代最辉煌的时候。

    六六年为了支援三线,一大四小分别在内地进行了建设援建。

    一七和南汽援建了位于十堰的二汽(东风),主要生产基于解放CA140的重型卡车东风EQ140和兵用越野中型卡车EQ240。

    京汽援建了位于麦李西沟的陕汽,主要生产重型兵用越野卡车延安SX250。

    济汽援建了位于山城大足县的川汽,主要生产红岩牌矿用装卸车和兵用越野卡车。

    这里只挑拣比较重要的项目进行说明,其他更多的支援建设这里不一一讲述了。

    但在蛮荒时期结束以后,工业部对汽车工业是有过政策性建设的。

    从一大四小支援三线就能看得出来,针对兵用市场已经做出了重要调整。

    也就是说,兵用和民用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做了市场细分。

    再回过头来看汽车工业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也就是供应链的出现,更加细化民用和兵用市场,对汽车工业提出了更多的可能和可行。

    那么问题来了,蛮荒时期的生长和战国时期的群雄争霸有什么区别吗?

    有,还是很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兵器的使用。

    这里讲兵器,其实就是供应链,也是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蛮荒时期是盲目地发展和立项,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春秋时代是资源整合和从有到优的过程。

    战国时代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优死你的过程。

    从供应链和流水线等生产技术的变革中,其实不难看出,这又是一次工业淘汰的过程。

    实际上春秋时期很长的,从六零年以后,到六六年还只是初期,一直到八十年代才结束。

    也就是开放了,外面的风吹进来了,逼着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转变。

    可那个时候再特么想争霸,你拿着锄头去跟枪炮比拳头硬吗?

    当然不行,李学武在红星厂搞汽车工业,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把汽车工业的春秋时代半路砍折了,让群雄提前进入到了争霸时代。

    现在国内的汽车缺口依旧很大,市场依旧很广阔。

    所以在提供优秀造车经验和制定标准的同时,让更多的工业力量突破,出现更多的车企。

    红星厂的目的工业部很清楚,但他们高屋建瓴,看得更远,也更支持红星厂这么做。

    虽然才是一个刚刚建厂一年多的车企,却做了五大厂都没想到的事业。

    上面难道会不愿意看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局面出现吗?

    当然不是,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

    红星厂要帮助更多的中小车企实现规范化造车不是掀桌子,而是搭台阶。

    所以,杜主任回去以后,组织工业部领导学习和开会,连夜下发了这个文件。

    这个文件是给谁看的?是今天继续参加供应链大会的这些企业和工业领导看的。

    文件一出,五大厂另起炉灶搞供应链平台的心思也偃旗息鼓了。

    吃力不讨好的事他们不会做,也不能做的,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嘛。

    红星厂供应链大会第二天,就是在这种泰山压顶姿势下以一种积极向上,平和健康,主动合作的气氛开始了。

    ——

    “我们应该是红星供应链合作的第一家企业。”

    古力同站在自己厂的展台面前,笑呵呵地给来参观的同行领导做着介绍。

    他介绍完了这一句,还主动问了从这边展区路过的李学武道:“是这样的吧,李副主任?”

    其实是玩笑,听了李学武昨天演讲和介绍,古力同是很羡慕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