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感觉是怎么样的

    第五十一章 感觉是怎么样的 (第2/3页)

   “等咱们作品剪出来了,可以送个技术版本过去,先排上审核,”宁淞很热心:“到时候我陪你去办这事。”

    网剧审查接受两个版本的作品,完成版和技术版,制作方不着急播出、与平台也不熟悉的话,通常做好了送完成版。

    如果与平台关系好,也可以送技术版,也就是剪辑后没有配音配乐的版本,先加入平台排队,趁这段时间赶紧把作品完成。

    宁淞的建议当然好,早送早安排,有问题也能及早处理,如果作品能在三月中播出最理想。

    杨树很高兴,拍着他肩膀:“你看我没说错吧,条件干着干着不就更成熟了?”

    “好兄弟,”为此两人搂着肩膀又多喝了一杯:“为了2015!”

    元旦后杨树就开始了剪辑,仍是自己动手。

    这次的工作量更大,土法操作会耽误很多时间,剪辑都在后期制作公司完成的。

    他关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的工作室里,对着屏幕连续工作了四天。

    工作量虽然比上次大,但总量仍不算太大,三部剧加起来七十五分钟,与标准九十分钟的电影还有十五分钟差距。

    杨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电影通常都是九十分钟?

    答案五花八门,最被认可的回答是:如果电影时间太长观众会疲劳,安排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比较合理,另外时间太长也会减少每天放映的场次,在不加票价的情况,对电影商而言不划算。

    这个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早年拍电影使用胶片,一盘胶片的长度是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所以电影正片长度都为十五的倍数,三十、四十五……九十等。

    而九十分钟最适合讲述一个完整故事,六盘胶片也方便影院之间跑片,于是这样的传统便沿用至今,即便进入数码时代不用胶片了,习惯也没多大改变。

    剪辑工作非常无聊,也很费眼睛,毕竟不是熟练的剪辑师,杨树每天都累得头昏眼花。

    本来他一个人关小屋里工作就可以了,刘漫和江诗语却坚持陪他,一来可以早点看到自己表演的效果,另外有人聊聊天也没那么无聊。

    看自己的表演有时会尴尬,许多演员不看自己的作品,这当然不够敬业。

    杨树记得课堂上某个老教授就对此很不满:“自己拉的屎冲掉之前还忍不住看一眼呢,演的戏竟然不愿意看,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