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这是一批急件(又是三更,求各种支持!)

    第一十七章 这是一批急件(又是三更,求各种支持!) (第2/3页)

个定位孔精度高,加工难度大。

    尤其有三个定位孔不是和机匣安装平面垂直的,而是45度角。

    这三个定位孔的精度也很高,直径公差只有5丝,位置公差要求达到10丝。

    乍一看,这样的精度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不算高,但要知道这是1990年,数控设备根本没有几台,一直以来靠普通摇臂钻床加工。

    角度和位置度什么的,主要依赖钻模,也就是这道加工工序的钻工夹具,另外,还必须依赖钻工的技术水平。

    难度这么大,这么关键的一道工序一般都是406车间的七级钻工袁国良进行加工,放眼整个406车间,估计也只有袁国良有这样的水平。

    事情非常不凑巧,袁国良昨天下午肚子疼得厉害,到医院一检查,急性阑尾炎。

    昨天晚上在凤凰厂属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现在还躺在病床上,没有六、七天别想出院。

    这批零件等不了六、七天啊!

    它们是一批急件,装配车间等着这批零件进行活塞六发动机的装配呢,听说,飞机制造厂的活塞六发动机告罄,也在等发动机。

    袁国良住院了,这批零件的加工不能停啊,吴伟青安排有十几年钻工经验的刘子明加工。

    因为知道这道工序的加工难度,没有人敢小视,主管技术员田茂、车间技术主任江海涛,生产主任吴伟青都在现场,亲自把关首件的加工。

    可惜,首件加工出来之后并不合格,不管是孔径,还是位置度,都不满足要求。

    在技术员的帮助下,调整了钻模,昨晚一直搞到很晚,终于又加工了一件,还是不合格。

    听完情况汇报之后,吴伟青无奈的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也许是心中牵挂这批零件的加工,江海涛、刘长荣,身后还跟着主管技术员田茂。

    吴伟青忧心忡忡的道,“老江,还是不合格,这可怎么办啊!”

    江海涛当然也知道这批零件的紧急程度,好不夸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