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多事之秋(九)

    第三百零九章 多事之秋(九) (第2/3页)

,默默地静静地呆了很久。

    平静后车宏轩拿出电话给山里打过去,见是汪大哥接的,未加思索地问:“在哪里?”

    “在山里呢呗!你喝酒啦?怎么糊涂了,往哪打电话你还不知道?你在哪呢?”

    “我在镇里洗澡堂,你过来一下,把去年卖大柴的钱和帐给我带来。”

    汪大哥在电话里沉默一会儿说:“你怎么还惦记那几个钱?不是留着小河娶媳妇用的吗?去年我拼了老命才弄到那么几个钱,不容易啊!再说我和你大嫂一天比一天老了,你不给留点过河钱哪?”

    车宏轩听到这通话很不高兴,想起前些日子黄老板电话里说的事,又想起谢蕊芬对他的评价,气愤地说:“让你办什么你就办什么!”

    黄老板曾经在电话里告诉车宏轩,说汪大哥私自卖木材。

    汪大哥说:“都在你大嫂手里,我回去取吧。”

    车宏轩气愤地按了电话,调头开车回去,到镇子里洗个澡,迷迷糊糊的在休息大厅睡觉。醒来的时候快到五点了,见汪大哥还没过来,准备再打电话。

    恰巧这时候汪大哥过来了,也没换浴服,拿个旧报纸包,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将纸包扔给他说:“这是卖大柴剩的钱。”

    车宏轩打开包一看,三捆一万是整的,余下的是散的,有一百元的还有五十元、二十元和十元的,显然没多少,心里顿时气愤了问:“帐呢?”

    汪大哥也气愤地瞪着眼睛说:“你大嫂翻箱倒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没了。”

    车宏轩严厉地说:“你原来说是十四万,现在还不到四万,怎么差了那么多?大哥我告诉你,我最恨我相信的人骗我!”

    车宏轩死盯盯着汪大哥,想想不要影响大事,便喝令道:“你先回去吧!”

    汪大哥没好气地说:“再困难也不能卖山,欠考虑!那山最少值上千万,那几个钱你就给买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是被姓黄的欺负住了,太让人笑话!我告诉你车宏轩,别人怕他我不怕他,我还能活六十岁?再说你干了那么多年,哪里凑不到这么几个钱?”

    车宏轩交代说“山里除了拖拉机其余设备都给人家留下,锅碗瓢盆归我们,明天你安排搬家。”

    汪大哥愤怒地转身走了。头两天他就知道车宏轩工程干不上去了要卖山,不仅他知道,村子里也是一声的。他回家跟老伴一说,老两口子像大难临头,生活刚有点起色就要卖山,这是釜底抽薪啊,没山指望什么生活?想起以前没钱的时候憋得两眼冒金花,饱尝饥寒之苦,对艰难的日子怕透了,便决定把卖大柴的帐扔到灶坑里一把火烧了,虽然原来告诉过车宏轩还有不到十四万,现在留下十万死活不认帐。汪大哥又将山里不少值钱的东西拉回家,还在山上偷偷地割了不少贵重的木材,等着有机会拉下山卖了。就是这样,老两口子也没有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

    车宏轩心里明白,想弄清卖大柴的帐并不困难,到板厂让黄老板一查就清清楚楚了。但那么办自己和汪大哥会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口角,对自己名声也不好,如果被村里知道了还存在分成问题,因此不如忍了。想到这,他起来穿上衣服,把汪大哥拿来的钱放在后备箱里,开车来到板厂。

    在板厂门前那两棵老榆树下,放了四张桌,大家围着饭桌闹哄哄的“斗地主”,旁边围着一群白色的鸭子,“呱呱”地叫着,撵走了还会回来,看来它们一定要参与会餐。

    镇里来了一位副镇长、林业站站长还有几个头面人物,村里来了小胖子郎书记和大个子魏村长,大家都按照镇里“服务好”的原则来办,也都知道车宏轩确实是遇到麻烦了,都理解他。

    车宏轩和黄老板在协议上签了字,大家都鼓掌祝贺,板厂的工人们燃放烟花爆竹,卖山的事尘埃落定。

    闹哄一会大家继续“斗地主”,没玩的围着看热闹。

    小胖子郎书记赶着跑过来的鸭子,嘴里骂道:“谁家的鸭子?杂种,抓住就给你下汤锅,让你闹哄!”

    这会儿太阳西下,一抹晚霞照在两颗老榆树上,远近的千山万岭,沐浴在暗红色的晚霞里。晚风徐徐吹来,带来田野里稻谷的芳香和深林里的清爽,山脚下的座座小山村,在朦胧的山影下绿树婆娑,炊烟屡屡。老榆树底下流过的小河,河水不深,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河底奇形怪状的鹅卵石。从水库里逆流而上的小鱼,一会儿成群的浮在水面,一会儿一窝蜂地钻到水底下的鹅卵石里,无影无踪。如果你把脚放到水里,小鱼就会围过来啃食,弄得你发痒。

    车宏轩不喜欢闹哄,如果钱到手他会一走了之,这里的一切都将留在美好的记忆里。他来到小河边看着小溪,看着晚霞,看着远近的群山。他爱这里,不愿意离开这里,想到要离开这里不禁柔肠寸断。

    小胖子郎书记见车宏轩独处水边,便凑过来,准备跟他说一件惊天大事。

    这两天,村里为了车宏轩卖山这件事议论纷纷,今天中午,几个小组长还把他叫到“三叔”那里,让他想办法办好这件事。

    原来,山区村下边,受自然条件限制,还分了组,把那几十户,或者十几户,乃至几户分散在不同山沟里的住户,叫做一个小组。这些小组长一般都是D员,掌握着村里的选举大权。所以,这些人在郎书记不能不过去。

    这里的“三叔”是一个特殊人物,解放后第一组,也就是村里最大组的第一任组长,村里人无论大小都习惯叫他“三叔”,由于小时候得过大骨节病,从年轻时候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因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