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郑和舰队

    【274】郑和舰队 (第2/3页)

都束的使者说,若以宝船航速,三四日可达,但如今至夏季,风行不顺,去往再作折返,须等数月风气吹来,才可重新北上。”

    一旁,再有一名少监道:“若还需等待数月,恐怕耽误返程。”

    郑和了然,道:“若如此,是否可让马林迪人,派遣使者,召基尔瓦使团从陆路到来,与我等相见?”

    马欢问询后,道:“可!”

    与此同时。

    舰队阵型已在悄然间发生变化,船速减缓,二百余甲乙丙船逐渐聚拢。

    船头旗语纷飞,不多时就有传讯官跑来:“禀报郑主使,前船传讯,有异邦船只驶来。”

    “哪一艘船传讯?”

    “王副使主舰。”

    郑和眺望那海岸城邦,距离已差不多了,便发号施令:“各船阵变‘连环关’,作落锚准备!”

    “各军备防;”

    “再传六品以上人等,于王景鸿主舰汇合。”

    “是。”

    号角声再起,旗语挥动。

    船上动员者无数,有条不紊;

    而这一幕对于十几日前刚刚登船的木骨都束(摩加迪沙)朝圣使团而言,震撼非常。

    他们只见那侧翼中船开始拉帆提速,于“无标的”的海面上,却精准排列起队形。

    由外到内,形成多重屏障。

    最前方由两艘甲等宝船为屏障,两船侧摆,令炮口朝外。

    又延伸小船如锁链,将船阵核心的60多艘大船相互链接。

    船阵层叠,无一处不密集火铳、神机箭的射程覆盖。

    还为少年的马欢,既是赞叹,又显天朝威势,对那异邦使团道:

    “数月前,我等行至苏门答腊,那异邦小国正经国变之乱,其王子不以礼数相向,对我大明有懈怠之举,最后更举兵截杀,意图劫掠我大明宝船。”

    “然我大明两万军士皆为雄兵良将,以横扫之势平复那小国之乱,更生擒王子苏干剌于船上,待回大明论罪。”

    一群使者听得瞠目结舌,高呼神威无敌。

    而此时,一名青年人拍打马欢的肩膀,提醒道:“马欢,不可令异邦使团对我大明生恐,此行为彰显大明圣仪之宽宏才是。”

    马欢略作尴尬,受教道:“我知道了,费兄。”

    那青年也没作责怪,因二人相处数月,很聊得来。

    他名为费信,同是通事、教喻。

    只不过比起马欢,他的异邦族语远有不及,全为自学。

    一路上,他也从马欢处受益良多。

    且二人还有共同点,都是少年时被征召入军。

    只不过费信更早,于前次永乐七年,就第一次随军出海,此次已是第二次了。

    小插曲后,就有中船并舷而来。

    一行几十人换乘中船,便一齐前往船阵前列的另一艘宝船。

    因郑和有令,六品以上等人,集结于王景鸿处。

    王景鸿同为“太监”,职为此行副使。

    此外,还有另外几十名“太监、监丞、少监、内使”,分散各主舰中,主持分部舰队事宜。

    这里的太监就不是宦官统称了,而是职位品级。

    內使最低,到监丞为正五品;少监从四品;

    如郑和、王景鸿与其他主使太监则为正四品。

    其中当以郑和、王景鸿为首,再辅以指挥使、副指挥使若干。

    当他们所乘中船启航时。

    军阵各处还有不少船只同时出发,带各处主使、将领前往汇集。

    不久后。

    近百人聚集一处。

    随王景鸿伫立船首,指向远处飘摇的五艘小舟:“他们出港,前船就有示警,如今见得船只规模,应不是具有敌意的。”

    听到这话。

    人群中泛起一阵轻笑。

    如是登陆作战,对大明舰队或有不利,可自初次行驶西洋海外以来,他们还未曾见过有敢于向大明船队叫板的存在。

    大明舰队的船舶大小、数量,都是碾压于世的。

    有人道:“或是这马林迪人,也听闻我等的到来,因此见舰队到来,因此出海迎接?”

    “极有可能!这海岸城邦多有贸易往来,联系密集,因而能提前得到消息。”

    王景鸿又看向郑和:“正使有何想法?”

    郑和道:“既是友邦,便可在此地修整补给,也游览这异域方土,与他们行贸易之事,为‘今上’献得异域珍宝、珍兽。”

    众人听得可以下船,俱皆大喜。

    船上虽然什么都不缺,但行舟海上,谁又不向往那泥土的气息与脚踏实地的感觉呢?

    有穿甲胄的将军道:“那若见他们不携刀兵,便‘开关’放行?”

    “可!”

    待答复落下。

    传令声再起。

    与此同时。

    远方五艘舟船,正在不断逼近。

    每近一寸,他们心中的震撼就更加深了一分,自远处看还为巴掌大的巨舰,现在已有大象的规模。

    而他们还远远未到舰队海阵之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