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参观晶圆厂流水线(下)

    第68章 参观晶圆厂流水线(下) (第2/3页)

    使用这种光对光刻胶表面进行处理后,部分光刻胶将会因为光照而改变化学性质,方便后续步骤进行处理。

    但在处理之前,还需要通过第五道工序,后烧。

    将硅片进行加热,让光化学胶中的光反应充分完成,以弥补曝光强度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减少显影后因回驻波效应所带来的纹路现象。

    接下来便是第六个步骤,显影和清洗。

    使用超纯水浸润硅片,将显影液,也就是四甲基氢氧化铵均匀喷洒在光刻胶表面,让曝光部分充分溶解,最后使用超纯水冲洗光刻胶,留下与光掩模设计一致的坑道。

    第七步则是沉积,按照顺序在硅片表面不同部分沉积杂质,层层刻蚀堆叠,在一张硅片上创造出数十亿记个PN二极管。

    当然这并不算完,一张光掩模想要完整造出芯片雏形无疑是痴人说梦,为了保证工业效率,在这三步需要至少数台光刻机循环反复进行数千次曝光,一张5英寸的硅片才能初步产出两百到三百张左右的芯片雏形。

    这些芯片雏形还要进行测量检查,使用显微镜,乃至是电子显微镜进行初步检查,例如它的光刻胶膜厚,套刻精度,以及其它关键尺寸等。

    另外还要通给它通电,进行最终检查,确认芯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就算是在这个年代,一张芯片上也至少有数千万晶体管,要说它一个都不会坏,那是不可能的。在IC设计之初,往往早就对晶体管电路做过冗余设计,也就是坏个10%左右一般影响不大,实在不行就屏蔽掉一些区域。

    屏蔽区域比较多的区域,就是次品,但它也能正常工作,屏蔽区域较少或者完全没有屏蔽的芯片则是良品,则卖价较贵。

    无良奸商们为了最大化利润,于是便想出了一套妙招,将市场上的芯片进行分级。就拿英厂来说,次品芯片制成i3级别,一般一点的制成i5级别,而良品们,则通通是i7……

    当然,这部分属于是封装上的问题了,而封装工艺相对比较成熟,也不在叶志华团队所考察的范围之内。

    光刻室内的所有设备和化学试剂全部依赖于进口,完全继承于德意志东门子公司,在详细的观察中,叶志华和王向中均没有发现有什么明显的问题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