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蒙古究竟是敌是友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十八章 蒙古究竟是敌是友 (第1/3页)

    袁崇焕的内心正在摇摆不定,他想利用穿越者的历史知识去救下觉华岛军民的意愿是无疑的,只是此事牵涉到对蒙古的外交,于是他便犹豫起来。

    虽然他知道后来的“惠蒙”政策是袁崇焕负责的,但是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前,他觉得他把握不住阉党。

    他总怕阉党拿捏住这件事大作文章,以蒙古意图趁火打劫为名,把蒙古这位盟友给搅和散了。

    即使历史上的蒙古的确是趁后金来袭,乘机进犯平川和三山堡了,但是如果没有蒙古这位亦敌亦友的帮手,明军在山海关外面临的情形只会更加糟糕。

    何况魏忠贤还真不一定懂外交,袁崇焕头疼地想,以魏忠贤和客氏对后宫和皇嗣的控制程度,他们必定不会支持天启皇帝去迎娶蒙古公主。

    而如果魏忠贤不支持,那么阉党肯定更加反对,毕竟天启和崇祯两朝的主基调还是“皇汉天下”、“泱泱大国”,在外交上总是崇尚八方来朝,蒙古即使想“进贡”一个公主,天启皇帝还不一定能答应纳入后宫呢,何况是联姻?

    倘或“惠蒙”政策不能转向,那么蒙古给明廷的印象就最好是可以利用且目光短浅,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买通的。

    关键就在于要花钱。

    财政拨款下去,总要见到效果。

    袁崇焕挺担忧的是,虽然王喇嘛给出的借口很不错,可自己如果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稍微转了个弯儿,会不会引起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联姻机会渺茫的前提下,要是阉党再从中作梗,收回“惠蒙”的财政拨款,那蒙古这位盟友就当真要倒向后金了。

    袁崇焕满腹心事,他思来想去,最后开口时却是道,“就是因为要顾忌陛下的想法,所以……我总怕陛下觉得蒙古人不驯顺,主要是这联蒙抗金,本来就有前车之鉴,南宋就是因为联蒙,联着联着就把自己给联成蒙元了,陛下必定对此心怀芥蒂。”

    王喇嘛笑道,“陛下虽然心怀芥蒂,但一定会顾全明蒙之盟。”

    袁崇焕笑了笑,用无声来表示怀疑,他觉得历史上的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都对蒙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两位皇帝都没把跟蒙古联盟当成一件头等大事来看待,还没到达能破釜沉舟突破道德底线的程度。

    或者更刻薄一点儿来说,他觉得整个明廷在对待蒙古问题上都显得十分“牌坊精”,把道德牌坊看得比国家的现实利益还重要,这在明初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譬如就联姻来说,努尔哈赤一家娶六个科尔沁公主,父子兄弟全部近亲结婚算什么,朱元璋当年北伐的时候喊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结果不是照样能接受蒙古姑娘当儿媳?

    再譬如割地同议和,皇太极议和时,只是想要明廷承认满清打下的地盘确为满清所有,崇祯皇帝都不肯答应,而朱棣当年为了靖难大业,二话不说,就把大宁卫割让给朵颜三卫的蒙古人,那时他甚至都没把握能成功当皇帝,这是何等的气魄?

    倘或是朱元璋和朱棣来处理明末的蒙古政策呢,如果联姻有用,别说近亲结婚了,就算要他们效仿蒙古的“收继婚”,把老中青三代的蒙古公主都一块儿娶了,他们肯定也一口答应了,爱新觉罗家娶几个,他们朱家就翻倍娶嘛,这要放在明初那两代帝王身上,根本就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

    说到底还是太爱立牌坊,还是儒家的牌坊,这道德牌坊一立,在顾全大局之前,不免就要先忙着顾全牌坊,那事情就不好办了。

    王喇嘛这时却举了一个出乎袁崇焕意料的例子,“就说孙督师先前被迫辞职,陛下能准允,不就是有蒙古人的缘故在么?”

    袁崇焕怔了一怔,他在现代只听说过孙承宗是因为受阉党迫害而辞职的,还真没听说过蒙古人的原因。

    王喇嘛继续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