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与兽的距离

    第二章 人与兽的距离 (第2/3页)

,矗着两间木格楞,孤零零地立在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上。山坡上生着稀疏的柞木,柞木的树叶早已落光了,又被一层厚厚的大雪覆盖住,雪地里只露出青黑的柞树枝丫,清冷地在风中呜咽着。父亲远远地就看见了爷爷,爷爷独自一人蹲在木格楞后面山坡上,一口口地吸烟,眼睛呆痴地望着远方。父亲一看到爷爷心里就紧了一下,沉了沉。奶奶昨天又走了,扔下爷爷和父亲。父亲一大早醒来的时候,就看见爷爷正蹲在外间的炕前一口口地吸烟,屋里烟雾弥漫,爷爷一夜之间似乎老了几岁,他红肿着眼睛狠狠地盯着眼前的一个什么地方,仿佛爷爷已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父亲被烟呛得咳了半晌,抓过腿下的衣服穿上。他知道,爷爷一会儿就要去寻找奶奶。奶奶每次走,爷爷总是这样,在父亲的记忆里奶奶很少和爷爷说话。倒是经常听到爷爷喋喋不休地和奶奶说话。奶奶不理爷爷,奶奶经常出走,爷爷便去找,也许一天,或许两天,爷爷总会找回奶奶。有时爷爷找不到奶奶,奶奶自己也回来,奶奶一回来就搂住父亲哭。爷爷这时就蹲在炕下,喜形于色,瞅着奶奶的脸,瓷了眼珠。奶奶经常出走,影响了爷爷的情绪,爷爷的心里一直装着奶奶,忘记了过日子,忘记了父亲。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便靠讨饭过日子。

    父亲看到爷爷蹲在山坡的雪地上愁眉不展,父亲就知道,此时奶奶一定还没有回来。父亲拐着腿,走进屋里时,看到屋里的一切和他早晨走时一模一样,心里就更加空漠了一些。炕上一床被子还没有卷起,一对红布枕头散乱地扔在炕角。

    父亲在屋里转了一圈,他想哭,他重新走到外间时,看到敞开的铁锅里冷冰冰的没有一丝热气,他又抬眼看到灶台上木盆里还有一把高粱米,父亲咽口唾沫,他不忍心去看那一点点高粱米。他知道,奶奶回来时一定很饿,应该留给奶奶吃。父亲坐在门槛上,他很累也很无力,狗咬伤的腿发木发胀,父亲倚着门根儿毫无目的地张望着远方。这时,天地间很静。时近中午,太阳有气无力地照在雪地上,雪野里发出一片惨白的光,刺得父亲眯起了眼睛。父亲想睡一觉,可肚子里咕咕地叫着,怎么也不能让他安定下来,父亲又咽一口唾沫。

    这时,在父亲散淡的视线里,他看到一个人一点点地向这里走近。起初那一瞬,父亲以为是奶奶,当那人又走近了一些,他才看清那人不是奶奶,而是一个男人。那男人穿了一件不知是什么皮的袄,毛在风中的吹拂下,不时地摆动着。父亲没有注意这些,他被来人腰间那点红吸引住了。那是一块飘动的红绸布,红绸布在那人的腰间飘来荡去。父亲的眼皮就跳了一跳。那人喘着气,呼出的哈气顷刻变成了雾在眼前飘,父亲能听到那人踩在雪地上的“嘎嘎吱吱”的声音了。父亲仍然盯着来人腰间那块红绸布,那块红绸布在父亲的眼里太有色彩了。

    来人更近了,父亲能看清来人的眉眼了。那是一位30多岁的男人,脸上生着挺硬的胡须,父亲只看了一眼,又把目光盯在了那人的腰间,他看到了有一把枪,插在来人的腰间。父亲突然想撒尿。父亲认识枪,他在老虎屯的赵家见到过挂在墙上的枪,那把枪把儿上也系了一块红绸布,红绸布很鲜艳,衬托得枪很旧。赵家有枪,赵家就有很多吃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父亲讨饭时经常路过赵家,他看到赵家的老小经常吃白米饭和猪肉,还有墙上那把枪。

    父亲看到来人腰间那把枪心里就跳了一下。来人临进门时,停了一下脚,他朝山坡上的爷爷看了一眼,只一眼,很快又低下头瞅了一眼父亲,父亲仍盯着那枪。

    “小孩儿,有吃的么?”那人说。

    父亲激灵一下醒过来,他慌忙从那人的腰间移开目光,瞅着那人张开的嘴。他看见了一排坚硬的牙齿,那牙齿在寒冷中闪着光,父亲又哆嗦了一下。那人笑了笑,伸出手在皮衣怀里掏了半晌,掏出一小块银子,递给父亲。父亲没去接那块银子,那人又笑一笑,把那块银子放到窗台上。那人探头往屋里看了看,好似叹了一口气。父亲的心里突突地跳着,他立起身,被狗咬伤的腿一阵刺痛,他差点跌倒。那人扶了父亲一下,父亲的身子歪在那人的腰上,父亲的肩膀被那人腰间的枪硌了一下。父亲慌慌地往锅下面架柴火,火很快燃着了。父亲端过那个木盆,往那里盛了些水,最后盆里那半碗高粱米连同水一起倒在锅里。那人似乎很疲惫了,一进屋就坐在门槛上,刚才父亲坐过的地方,望着父亲手忙脚乱地做着这一切。

    父亲用劲地往锅底里塞着柴火,锅里发出吱吱的水响,父亲想到了奶奶,奶奶的米被放到了锅里,就要被这个人吃了,他用眼角瞥了一下窗台上的银子,父亲就想,这人一定很有钱,有枪的人都有钱,这人一定是饿坏了才来吃高粱米。父亲又看见了那人腰间的枪,那人坐了一会儿,头一点一点地在打瞌睡,父亲看到那人的样子,想笑。

    很快,锅开了。那人醒了。一股米香从锅里溢出来,父亲又咽了一下口水,那人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用放在一旁的铁碗舀了半碗粥,稀溜稀溜地喝了起来,父亲又舔舔嘴唇,咽了口唾沫。

    那人很快喝完了那半碗,立起身,又从锅里舀了一下,此时锅里只剩下一点米汤了。那人抬头看一眼父亲,笑了笑,又埋头,稀溜稀溜地喝了起来。父亲想:他比我还饿。

    那人喝完了粥,并没马上走,转身走进了里屋,一头倒在炕上,他倒下去时,拾过了一只红枕头放在脑下,那人舒服地哼了一声。父亲看到那人躺下了,拿过那人用过的碗,伸手在锅里把剩下的那点米汤一点点地抹进碗里,连同碗底被父亲飞快地舔干净。父亲干完这些,听见那人的鼾声。父亲立在里间的门框上,看到了那人四仰八叉地躺在炕上已经睡着了。

    父亲又看见了那人腰间的枪,他知道枪能打死人,父亲向前挪了一下脚,离那枪更近了一些。那支枪随着那人的呼吸在肚子上一起一伏。父亲想,只要伸出手就能抓住那支枪,抓住那支枪枪就是自己的了。此时父亲又想撒尿,眼前又闪过赵家墙上挂着的枪,还有那白米饭和猪肉。想到这儿,父亲又咽了口唾沫,就在这时父亲伸出了手,心已经停止了跳动,父亲抓过了那支枪,枪口冲向了那人,那人一翻身坐了起来。“吧嗒”,父亲手里的枪摔在炕上,那人抓起枪,看了看,又插在腰里,冲父亲笑了笑,父亲一时不知自己在哪里。那人利爽地跳下炕,站起身,拍了拍父亲的头。

    “小孩儿,谢谢你。”那人临出门时说。

    那人说完这话跨出门槛,就在这时,父亲说:“我跟你走。”

    那人停下了,转过头,吃惊地盯着父亲。

    父亲又说:“我要吃饭。”

    那人脸上的肌肉动了一下,半晌,转过身子朝爷爷坐的地方看了一眼,迈动双脚走了。

    父亲拐着腿随在那人身后。

    爷爷仍坐在那儿,似乎没有看到眼前这一切,两眼仍望着远方的雪地。

    三

    1967年10月,秋天过早地降临了。那几天在我印象里是最灰暗无光的日子。枝叶和纸片一起在秋风中飘舞,人群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了。

    我家住在军区家属院一座二层小楼里,楼下是车库,还有几个房间,里面住着司机和杜阿姨,我是杜阿姨带大的。白天父母一上班,家里就剩下我和杜阿姨。杜阿姨有着让我听不懂的口音,经常说些我听不懂的话。

    10月的那几天,父亲突然不上班了,闲在家里,楼上楼下咚咚地走,不时地抓起电话。父亲气冲冲地抓起电话,却小心翼翼地讲话,满脸堆着笑。每逢这时,杜阿姨就牵着我的手从二楼来到楼下她的房间里。杜阿姨把我抱在怀里,望着窗外晦暗的天空,天空中有两片枯树叶在风中飘舞。我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但我从大人们的眼睛里看到了那种不幸。

    我自小就是个忧郁的孩子,平时很少说话,姐姐那时已经上学了,早出晚归的。姐姐在家时,我和姐姐有许多话要说,每次姐姐放学回来,姐姐总要拿出一本本书,摆在桌子上,然后翻开书告诉我今天学了什么。那时课本上有很多图画,图画里有北京的天安门,有工厂冒烟的烟囱……我很爱看姐姐的书。姐姐要写作业了,便把不用的书塞到我怀里,让我坐在椅子上看,她便埋头写字。姐姐媛朝是我的朋友。从我记事起,很少能见到父亲的身影,他早出晚归的。每天夜深才回家,早晨我还没醒,父亲又出门了。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只是一个穿军装的男人,和院里那些穿军装的男人并没有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