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名不副实的文景之治

    第六十九章 名不副实的文景之治 (第2/3页)

实际读起来字数并不多,但是信息量一点都不少。

    这也是华夏古文的一大优点,几个字就能饱含很多信息量。

    “四年后九月辛亥平里五大夫张偃告知地下?”陈翰轻声念出了第一枚木牍背面的篆书文字。

    “对,根据湖北所的确认,10号墓的绝对年代应该是西汉景帝四年。”

    “墓主人是一位五大夫。”

    “也是五大夫啊?”李教授皱了皱眉。

    168号墓的墓主人也是一位五大夫。

    而且根据这段时间的勘探结果来看,168号墓已经是社科院考古所负责的区域里,墓葬规格最大的一座了。

    这座10号墓大家也有所耳闻,是湖北所负责的区域里墓葬规模最大的一座。

    看起来凤凰山的这片贵族汉墓群,安葬的主要是以小贵族为主,最高的爵位也就在五大夫了。

    继续往下看。

    连续看了多枚竹简后,陈翰就大致确定了,这位墓主人应该是一位西汉时期江陵西乡的一位官员。

    而且应该是一位主要负责收税的“乡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乡税务官。

    因为其中有很多竹简,都是纪录一些和田亩以及贷种有关的内容。

    比如其中一简这样写道:“郑里25户,能田者69人,人口共110人,田地总面积617亩,每户贷种量均为每亩1斗。”

    里,是秦汉时期最基础的一个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村。

    郑里,也就是一个叫做郑的村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里记载的能田者69人,并不是郑里的所有种田的人,只是向官府借贷种子的贫民。

    同样,还有一个竹简上纪录了郑里需要纳赋税的人数是72人。

    这72人,也并非是郑里的所有人,也没有计算拥有免役特权的人。

    这样看,这两个数字如此相近,倒是应该是合理的。

    但是,从这两组数字之中,可以看得出来,郑里编户齐民的大部分百姓,都还是贫民,而且贫穷到连种地的种子都需要向政府借贷才行。

    而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