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章 颜文字算不算文字?

    三百七十章 颜文字算不算文字? (第2/3页)

低不同的频率重复出现,不同等级遗址中的符号相似性高、系统性强。

    而符号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种,不同的研究者对分类标准的把握是不同的。

    朱雪菲对刻符的探讨,建立在她所区分的三个层次上。

    第一层次是陶器、石器、玉器三种载体的区别,因为不同载体上的符号表现,差异是很大的。

    第二层次是在陶器上区分烧前刻和烧后刻。

    因为烧前的刻符,大多刻在一些隐蔽的部位,具有标记的性质,而烧后的刻符,大多刻在显眼的部位,更具有传递意义的可能。

    到了第三个层次,才是分析具体的符号。

    最后,她总结道:“刻划符号尚未进入汉字系统,但不能排除后世汉字的造字法则,对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的构造法则有所传承。”

    “如果要在‘文字’这个标准上,谈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即使它没有直接的提供文字,也可能提供了创造文字的一些逻辑法则。”

    陈翰在台下频频点头。

    不管良渚到底有没有直接为后世成熟的文字,也就是甲骨文做贡献。

    可以肯定的是,甲骨文的诞生过程中,良渚绝对是提供了帮助的。

    至少那些和甲骨文看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刻符,绝对为后来甲骨文的诞生,提供了逻辑法则的支撑。

    还是那句话,甲骨文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创造甲骨文的商人,肯定参考了之前已经诞生了的原始文字。

    就和李斯搞篆书,也是参考了钟鼎文,不可能真的从头开始新造文字。

    从首都远道而来,北大外国语学院的西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亚述学家乔向则说道:“良渚的器物符号错综复杂,反映出早期符号体系一些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背后可能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文化面貌。”

    “简单的刻符可能是陶工的代号,比如名、姓或族,也可能代表器物种类,比如盛麦或稻米,也可能是数字,表示器物的容量。”

    “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