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七篇?不,是十篇!

    第四十一章 七篇?不,是十篇! (第2/3页)

,据说,阿巴云开出高薪,有意挖王浩过去工作。”

    “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

    其他人也纷纷发表看法,“我也看过王浩的论文,完全没有问题。”

    “数学计算机论文,都是是实打实的成果,网上说什么刷论文,根本不可能,都是胡编乱造。”

    “对,别的不敢说,王浩的论文,肯定没问题,这个可以保证。”

    杨海燕轻呼一口气,只要论文没有问题,其他就都不是大问题了。

    她看向了副校长曲树生。

    曲树生点头示意可以继续,她就继续说道,“王浩,只是其中之一,再有就是学校聘任王浩的过程,是否合规?这个也很重要。哪怕论文都是实打实的成果,学校也会被质疑聘任过程。”

    这次栾海平没等发问,就直接说道,“当然不合规。一个刚进学校的讲师,担任教研员享受正高待遇,一听就知道不合规,是特殊聘任。”

    “学校的公告都说了,特殊聘任、特殊聘任。虽然不合规,但是学校本来就有特殊聘任的权利,我们理学院也有这个权利,碰到人才,特殊聘任,有什么可说的?”

    其他人讨论了一下都觉得有道理。

    王浩的聘任肯定是不合规的,但学校也有针对人才‘特殊聘任’的权利,就像是高校招生一样,通过正规高考进来的当然没问题,但高校也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可以把竞赛生、特长生招进来,甚至针对极为特殊的人才,还有限定的直接特招名额。

    如果都是正常走熬资历、学术评级的路线,青年学者永远也无法出头。

    其他人讨论一下,也觉得栾海平说的有道理,研究员的职位是学校聘任的,就像是公司招聘一样,想聘任谁就聘任谁,教育厅也没权利插手。

    学校认为王浩是人才,特殊聘任给正高待遇也很合理。

    讨论后,会议做出两个决定。

    一个是学校正面回应网络舆情,说明王浩的论文价值,强调聘任教研员是学校拥有的权利。

    第二就是针对《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峰作案》的文章,决定通过正规法律手段,来维护学校的声誉,并责令文章作者立刻删除文章并道歉。

    会后。

    栾海平和几个教授聊了几句,都开始有些担心王浩了。

    西海大学承受了舆论压力,但大学并不是一个人,他们也只是其中的个体而已,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王浩,则是个人承受。

    他能承受住吗?

    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