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4 乡义败类

    0004 乡义败类 (第3/3页)

有答案,魏晋之际同样皇权暗弱,所以大家不讲忠义、而讲人情,孝顺父母、兄友弟恭。那些魏晋名士们也都个顶个的孝顺,卷到丧心病狂。

    这个道理,放在南北朝同样可行。北魏末年皇位屡屡更迭,大凡拓拔元氏宗属子弟,无论血脉远近,谁都能上去坐一坐,史书上一溜的元X元XX,乱得人头皮发麻,皇权之暗弱更甚魏晋百倍。

    若斥责赵贵军败连累元魏大统难振,实在难以引起共情,更会让人避嫌不论。可若是从人情着眼,那就有力的多。

    西魏之所创成,势力较之东魏本就弱小得多。也正因此,从掌权的宇文氏到下边一干武川勋贵们,多有亲人流落在东魏境内,至死不得相见。

    更具体的情况,李泰倒是不清楚,但起码作为西魏上柱国之一的独孤信还有后来北周权臣宇文护,他们的至亲都流落东魏,有的甚至直到北齐灭亡才得以团聚。

    本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靠,西魏邙山若胜,他们至亲便可相聚,可是因为赵贵的无能退兵,他们的亲人还要流落异国、不能团聚,这仇大不大?

    至于说邙山之战西魏打胜后究竟能不能顺势灭了东魏,毕竟没发生,李泰哪里知道,你跟西魏那些骨肉分离、望眼欲穿的大臣争论去!

    他只负责拱火,绝不负责论证。

    “李郎不是凡人、不是凡人啊!我部下群众笔功若有你三分锋利,我也不会、不会……咳,如此心痛悲声,谁又不会情动?”

    若干惠恨极赵贵,却又顾忌诸多而不敢发作,但李泰所提供的角度刁钻又狠辣,你独孤信不是要乡义保全吗?就是因为赵贵的军败,连累你父母妻儿仍然流落东州,你还能心平气和!

    “入关以来,赵贵恃年齿、恃乡望,自矜傲慢,小觑旁人。所统左军,屡屡败绩……”

    若干惠对赵贵的积怨由来已久,此前也只是年龄声望有差而一直隐忍,现在既因邙山之战被引爆,又被李泰一番话更作激发,情绪激动之下,便也不再顾忌,直在李泰面前吐露心扉。

    “此徒是所谓乡义之败类、贼军之向导!”

    李泰既要解救高仲密和此身的父亲李晓,就势必要与赵贵冲突,得罪在所难免,不妨得罪到底,言辞也变得刻薄起来。

    “写上、写上,一字不要更改!”

    若干惠几步冲到书案旁,震得衙堂里都嗡嗡响,一边叮嘱书吏,一边鼓励李泰:“继续、继续!”

    李泰却不受若干惠的鼓动,得罪赵贵是在所难免,但并不意味他要得罪宇文泰,毕竟还要在关中立身生活。

    西魏此战败的实在太惨,从宇文泰角度而言,眼下最重要的是维稳与快速恢复实力,却不是追究战败的责任。更何况此战由他亲自指挥督战,穷究战败的责任就是在打他的脸。

    对赵贵的指控需要点到即止,接下来还是要用有限的篇幅把话兜回来:我可不是逞口舌之利,挑拨你的元从大将们内斗,而是要切切实实给你风雨飘摇的西魏政权指点一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