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科举这件大事(可恶啊,真的燃尽了,需要一些激情)

    第四章:科举这件大事(可恶啊,真的燃尽了,需要一些激情) (第2/3页)

吏部尚书说的很有道理,你一向足智多谋,现在反对,一定有原因,你不说,你就停职回府中闭门思过去。”

    房玄龄叹息一声道:“洛尚书所说自然是颇有道理。

    但如果真的通行此法,所谓考核,无非就是儒道经义,律令算术,策论时政,这天下能读的起书,能了解到这些的,都是那些门阀豪贵之家。

    臣出身不算是平民,家父是前隋官吏,但供给臣读书已经颇为不易,如果现在要臣去写那些儒家经义,臣是远远不如政事堂中诸公的。

    此法一开,那山东诸高门大阀,那江南诸阀,别的本事没有,但大致上都读过几本书,族中没有什么大才,而识字断经义之人,腐儒学究之士,如同过江之鲫。

    这种考试,定然会被这些豪贵之家所把持,那些心中有韬略,却受到这些经义、算术、律令等基本限制的平民,可就真的没有出头之日了。”

    房玄龄说罢就伏在殿中,静静等待着李世民的反应。

    这下众人知道为什么刚才房玄龄不想说了,这殿中,洛玄夜、洛玄辰、杜如晦、萧瑀、封德彝、长孙无忌这些人,都是门阀贵族出身,李世民麾下门阀出身的实在是太多了,也就魏征出身低,这话说出来,真是得罪人。

    房玄龄说罢,李世民若有所思,欲言又止,最后说道:“今日政事堂会议先到此为止,朕有些乏了,诸卿且先退下吧。”

    众人都知道天子这是要思索一下了,而且很可能要去问问国师意见,便纷纷告退。

    众人散去后,房玄龄走到洛玄夜和洛玄辰身边,苦笑道:“郡王,洛尚书,今日之事,实不是出自我本意。”

    洛玄辰并不在意,反而笑着说道:“房相忠心为国,又有什么错呢?

    不过这件事的确是房相错了,制度的确立有前瞻性,而且这天下的平民没有房相想的那么不堪,房相所预料的情况不会一直出现。”

    房玄龄叹息道:“希望如此吧,陛下应当是去找国师了,不知道国师会如何说。”

    洛玄辰闻言微微笑着,房玄龄立刻反应过来,有些不敢置信,瞠目结舌,正要问,洛玄辰却转身走了。

    洛玄夜也离开皇宫。

    ……

    从太极殿离开之后,李世民连饭都没吃,就直接马不停蹄的赶往灵天阁,去找洛苏。

    洛玄辰和房玄龄这件事,让他根本就没有别的心思,他有一种预感,这将是影响大唐极其深远的大事之一。

    进了灵天阁后,李世民便见到洛苏悠哉悠哉的在自己和自己下棋。

    “天子。”

    “文公。”

    李世民一屁股坐在洛苏对面,洛苏倒上一杯茶给他推过去,然后一边下棋,一边问道:“天子来此,可是有什么事?”

    李世民丝毫不废话,立刻就将刚才在太极殿发生的事情告知洛苏,洛苏听罢轻声笑着问道:“那天子你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皱皱眉头道:“虽然房玄龄说的比较严重,但我觉得洛玄辰说的更有一些道理,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好事。”

    洛苏轻笑道:“本就是一件好事,房玄龄说的有些严重,洛玄辰说的有些理想化,所以才会产生争端。

    在一千多年前,用竹简来制作书,那个时候肯定是不能用这种方法来选拔官吏的,现在有了纸,就有了可能。

    尤其是纸的价格比原来低了很多,如果再能把书籍的成本降下来,让书籍泛滥起来,那分科举士,姑且称之为科举,科举制度就能大发展。

    所以你看,有些制度是天生的缺陷,但有些制度是因为缺少一些东西,科举制度的关键,不在于门阀和平民,而在于书籍。

    平民能不能读到书,就算是平民因为学习时间比门阀少,而有数不精,但千百倍的数量差距,足以抹平这些差距。

    当然房玄龄说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前期的时候大概是门阀多一些,但随着时间推移,平民一定会多起来,最终对门阀产生数量上的碾压。

    就如同当初士这个阶层对卿大夫的碾压,就如同当初经学士子对旧贵族的碾压,数量一多起来,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

    洛苏的讲解清晰而明确,让李世民恍然大悟,他追问道:“那怎么能够让书籍的成本降低呢?”

    洛苏按下一枚黑子笑道:“巧了,还真有。

    现在纸的成本已经渐渐降低,如果天子你想要做的话,可以发动朝廷的力量,修建一些大的工坊。

    至于工人,可以让女子去做这些费时间但体力相对低的工作,这天下有一半的女人,要充分的发动起来这些人才是。

    书籍的成本高,主要在于抄写书籍的成本很高,现在有一种雕版印刷术,能够大批量的印刷书籍,我让洛氏去改进了几版,现在效果比手抄出来的书籍好了很多,字字清晰,省去了手写的功夫。

    那些常用的书籍,比如那些经典,可以成百上千的印刷,书籍的成本降低到了极点。”

    天意!

    李世民觉得这一定是素王垂青,因为他在同时得到了科举制度和印刷术,这不是上天垂青,这是什么?

    李世民听罢洛苏的话,站起身来,走到灵天阁的门口,望着外面的阳光洒落,他感觉暖洋洋的,正如他现在这颗激荡的心所用力迸发出的热血一样。

    “国师,朕好像又要做成一件影响后世的大事了。”

    李世民站在门前,光照在他的脸上,他低声说着。

    洛苏感慨道:“是啊,处在这个数百年大乱世的路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影响后世。

    是好还是坏,是成为日后所有君王的典范,还是成为一个如同隋炀帝杨广那样的反面教材,都在于你。

    这是你的际遇。

    这是你的幸运。

    这也是你的压力。

    诸夏这片土地,每当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总是会有一位圣王出现,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你。”

    洛苏和李世民几乎每一次的见面,都会听到圣王两个字,他无时无刻不在以这两个字来要求自己。

    “等到天子你将书籍之事一讲,政事堂就不会再有反对的声音。

    不过这科举制度,不是那么简单的,天子如果想再开政事堂会议商议这件事的话,不妨问他们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我暂时想到的。”

    李世民走了,洛苏静静地坐在棋盘前,盯着上面的黑子和白子,“又是一件大事,会给家族带来一些底蕴吧。

    不过这个科举制度,问题有些大啊,和我的大政有些冲突。

    下一件大事该是府兵制度了,征讨四夷,府兵制度,不太合适,但进攻突厥,镇守中原,还是非常有用的。”

    ……

    洛玄辰被洛苏叫进了灵天阁中。

    他猜到是因为科举制度的事,便静静等待着老祖宗出言,洛苏望着洛玄辰,“历史上有名的宰相都有自己拿的出手的一条政绩,你提出改良的科举制度,这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