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大汉天下(五)

    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大汉天下(五) (第2/3页)

是民不聊生了。

    随着铁路、水泥路网络的建立,高句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比如前年高句丽地区经历了旱灾,粮食大规模欠收,去年又是水灾。

    要是放在以前,就是风雨飘摇了。

    但是汉朝的粮食输入高句丽,官府大力救灾,又免民众税赋。虽然连年粮食欠收,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但不至于到易子而食的地步。

    平稳渡过了。

    这是汉朝的恩泽。那些吃着从汉朝运送来的大米的旧高句丽人,如何不感激?

    如何不戴德?

    加上汉朝在不断的汉化,先是从城池,再是平原地区,再是山区。

    这偌大的高句丽地区,无论是天涯海角都有官办的学堂。鼓励百姓学习汉话,使用汉话。

    在以前。

    汉文、汉话都是高句丽贵族以及读书人的特权,汉话、汉文只在小范围流传。

    民间有另外一套语言。如今这个情况,被汉朝完全改变了过来。

    二十多年了。

    吴年吞并高句丽已经二十多年了,按照这个时代的结婚生子标准,就是一代半人了。

    百姓吃着从汉朝运送来的大米,过着比以前安定的生活。

    说着标准的大汉官话,写着汉文。

    而且在科举上汉朝也一视同仁。高句丽出身的读书人也参加科举,并有固定的录取名额。

    许多人在朝中为官,也有人外放做县令、知府。

    其中成就最高的就是内阁大臣崔无双。

    吴年前世网络上有一句戏言。

    如果加入华夏,那就自动升格成为五常大国了。

    对于现在的高句丽人也是一样的。他们原本就自称小华夏,如今加入了华夏,享受到华夏大国的待遇。

    大汉天子雄武过人,汉朝兵锋北达草原,跨海吞并扶桑,南下也到海边,西吞西域。

    疆域之广阔,前无古人。

    他们如何不自豪?

    如何不心向华夏?

    现在整个高句丽地区,已经没有人怀念高句丽了。就算有人怀念故国,也不敢表现出来。

    怕被人打死。

    总而言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