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来使

    第七百二十四章:来使 (第3/3页)

竟然撤军回去了?”

    蒙沮点头。

    张冲捏着下巴,架在膝盖上开始了沉思。

    敌军的动态明显出乎张冲的预料,他本以为敌军会呈大胜之威,继续北上,但现在蒙沮却告诉他,鞠义竟然跑了?

    这是什么?龙头蛇尾?

    张冲心道不该啊,他已经相当隐忍克制了,甚至为了引诱袁军南下还有意让关西军突破到了新安一带。

    按道理,如果他是袁绍,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毕竟在优势这么大的情况下都不敢主动北上,那他袁绍也就是个庸人了。

    但再多的逻辑和我以为都改变不了事实,那就是鞠义已经撤退了。

    这个时候,一边的荀攸忽然问蒙沮:

    “于帅所部到了哪里,还在万安山一带吗?”

    蒙沮点头,解释道:

    “于帅部已经在万安山一带,随时准备对大谷道进行突袭,切断鞠义南归之路。”

    荀攸点头,回头就要对张冲说话,就见张冲摆手,非常坚定道:

    “不,让于禁继续潜伏在原地,没有我命令不得对大谷口进行袭击。”

    这时候何夔插了话来,他对张冲建议道:

    “王上,这样会不会太过于冒险,再不让于禁所部出动,鞠义部就要全身而撤了。”

    却听张冲非常肯定,他已经将这个事情想清楚了,他反问:

    “纵然让他撤回又如何?而一旦暴露了于禁的踪迹,那后面的袁绍更不会北上了。打草惊蛇要不得。我要打就打他十万兵,留他个两三万人有什么用?”

    但张冲的过分自信并不能让这些门下和幕僚们认同,连田丰都在劝说:

    “王上,这粟还是得一口一口吃,如果一顿吃得太多,不能吃胖不说,还容易噎着。”

    他非常诚恳:

    “如今我军在京畿一带的总兵力就在六万。其中三万被于禁带到了万安山,万人被布置在涧水一带防备关西军,实际上能调动的兵力就是两万。以我们现在情况就是打鞠义的三万都需要和于禁部南北夹击,更不用说后面要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了。”

    但张冲并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他非常自信,他对诸门下解释:

    “如今的局势对我们并不有利,其中青州的曹操一直没有动静,我心中实在难安。我这里要是不抓紧机会,用一两战先歼灭袁绍的主力,将其打残。我担心时间久了,青州有变。”

    但荀攸却问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王上,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军在和袁军进行决战之时,而关西军倾力东进参与战斗,我军该如何?”

    张冲沉默了,他有很多理由来解释关西军必然不会这么贸然东进。如什么人家关西的使者已来啊,什么袁刘两家貌合神离啊。

    但诸如种种却都不能回答荀攸的问题,因为荀攸不是问会不会,而是问出现了,我军如何?

    张冲能如何说呢?

    一旦关西军真的不管不顾参与到战场,那到时候张冲就是再天人之勇也要败退。毕竟他手里就只有两万人。

    而一旦关西军真的突然出现在了战场,那对战场上泰山军的士气就是毁灭性的,所以到时候泰山军怕只能仓皇丢弃京畿,撤回大河以北了。

    而就在张冲沉默的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董昭却开口了,他直接支持了张冲的决策,并说道:

    “臣支持王上的决定。诸君的考虑都对,但却忘了一点,那就是我等面对的袁绍到底会如何?诚如现在发生的,鞠义已跑,其实就是再让于禁所部拦截也是来不及了。但鞠义跑了就一定是袁绍的意思?我怕不见得。袁绍此人好大喜功,这一次围剿我军就是此君谋划的,他会这样虎头蛇尾?不顾名誉?”

    最后,董昭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信服的话:

    “往往决定性的分析都是非常简单的,甚至就是常识。以我对世家子弟的常识看,袁绍必然北上。而一旦袁军北上,我军与南面的于禁南北夹击其军,纵然他有十万众,但在这河洛盆地上又如何挡得住我军万骑冲锋?”

    就这样,张冲最后拍板,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而这个时候,从上东门外奔来一队背旗,他们带着鲁中南的关羽部的消息,飞驰而来。

    而他们的到来又会给战局带来如何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