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章 阴阴诡士,心向光明(五)

    594章 阴阴诡士,心向光明(五) (第2/3页)

,原因有二:第一,两辽之地并不在大汉薄州与大秦边境处,而在薄州腹地,这是一块儿飞地,兵力、粮草、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纵然暂时立脚,也不可能像大秦庙堂上幻想的那样‘长期立足以待天时之变,内外夹击重夺薄州故土’;第二,刘沁、刘瀚虽然暂时归附大秦,但其野心勃勃、反复无常,且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在两辽扎根多年,却没攒下什么人望和民心,拥立这两人为两辽之王,大秦别无选择,是无奈之举。

    赵安南是江湖人,不谙行军诸事,但他在江湖里,多多少少也听到过一些关于大汉的国情:大汉帝国国祚四百年,底蕴深厚,远未到山穷水尽之时,大秦立国不到一甲子,又在五十年前与大汉的大战中战败,论国力,远远不及地大物博风调雨顺的大汉帝国。

    局部的胜利并不代表整体的胜利,此时,远远不到与大汉全面开战的时机!

    这个道理,帝国头狼苻毅明白,大军统帅苻文明白,帝国朝堂明白,整个大秦帝国也明白。

    所以,秦帝国高层对这次抗汉援高之战的目的很明确:夺回薄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按照他赵安南最初对局势的理解和推断:以大秦帝国如今的能力,倘若不倾尽国力对大汉发动灭国之战,按照汉人对土地的浓厚情怀,大秦即便有太子在手,薄州和牧州这两块儿秦国祖地,肯定也是拿不回来的。这仗打到最后,秦军肯定要从哪来回哪去,最好的结果,便是秦军满载而归,带着汉国的赔偿和牲畜,高高兴兴的离开。而最坏的结果,无非也就是在薄州腹地大闹一场,然后两手空空的离开。

    至于刘沁和刘瀚那两个酒囊饭袋,呵呵,只是帝国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罢了。

    可是,当他今夜第一次看到秦军夜间突然集结的速度和力度后,赵安南突然萌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

    如今,大汉东境无兵,薄州东境五郡就如脱光了衣服的小娘子,全部暴露在秦军的铁骑之下,任人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