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零二章 连连举荐

    第二千三百零二章 连连举荐 (第2/3页)

而强盛。

    这就是许稷理念中的强国。

    但诸多的理想比不上现实,不管这个制度如何设计,想传达到底层都是一桩难事,反而会陷入那些掌握了大量土地的乡绅土豪手中。

    而军功封赏同样如此,北地的贪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案例,朝廷五百个半两钱的封赏,到底层手中只有五十。

    如果没有大型战争,又带着明显的个人标志,这依旧是上位者食利。

    “好的手段必须适应国情”新帝道。

    “要不咱们试试其他强国之法?”张学舟道。

    “哦?”新帝眉头微展道:“你还有什么方法?”

    “我曾在蜀郡城……”

    张学舟侃侃而谈,开始谈及郡守文翁造设的学宫,又涉及学宫产出的相应人才。

    如果说农战强国属于纸上谈兵,郡守文翁造设的学宫则是真心实意推动了这种进程。

    学宫中学业有成的学子可以施行教化、引导、颁布惠民的政策,从而引导了最底层的农业生产。

    这些人并非农耕优秀而封官,但实际上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此法好是好,但入学宫者免徭役这一条必然会被人作祟”新帝指出道:“他管控一地劳心分辨也就罢了,若朕以此推广,入学宫者十有九富,最终免徭役者皆是富人,穷人则是会更穷!”

    新帝没有提及免徭役带来的经济负担,而是指向了学宫制度最终服务的主体。

    蜀郡城作为先行尝试者,学宫破败而不成型,甚至需要席地而坐,富人看不上这种学宫授学,也给予了穷人足够的机会。

    可这种事情一旦成为朝廷认证的官学,这就会使得富人蜂拥而至,而消息滞后的穷人则难于进入学宫中。

    “农耕、战功、学宫之举都是利国利民之事,但事情叫好不叫座,这个问题有食利的因素,但未尝不包括观念因素”张学舟再次躬身举荐道:“此等投机取巧者只有经历‘仁、义、礼、智、信’的教导,方才有可能改变思想,从而获得人心改变!”

    “这似乎是儒家的训导?”新帝皱眉道:“朕知晓仁义礼智,这信是何物?”

    “这是董仲舒所提及的信,代表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的美德”张学舟回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