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霸道借住,民心变动

    第二百八十二章 霸道借住,民心变动 (第2/3页)

也不是毫无经验。

    北屈郡,如同苍北郡,半耕半牧,金人能完全立足,挡住梁国反扑自然是有相当数量的步军编制。

    可惜,这些金国步兵布武迟缓,远远跟不上大夏禁军的进步。

    安梁县,顾名思义,此县安,则梁州安。

    夸张?其实这对于如今的梁国来说,一点也不夸张。

    因为安梁县位于梁河以北,而安梁县的几个主要渡口,就是通往对面的梁国核心区西原郡。

    梁国一度想要收复失地的最低目标,就是拿下安梁县,确保在梁河以北有据点,这样梁河以南才能安心。

    大夏的龙虎旗出现在梁河北岸时,不仅是南岸梁军炸锅,整个西原郡乃至梁国朝廷都为之震动。

    底层百姓士绅都还挺高兴,同宗同源的夏人占着对岸,总比烧杀抢掠的金人占着好。

    可梁国上层,就高兴不起来了,个个满心惊惧。

    他们万万没想到,夏国的速度这么快,毕竟此时赵启和他的臣子们,才刚刚收到汾铁郡传来的消息。

    说是夏军要借用梁国地盘,作为进攻金国的后勤基地,希望梁国朝廷配合。

    国书已由汾铁郡郡守代为转交,名义上是协商,实际上却是夏军先斩后奏,霸道得不能再霸道。

    强占两县不说,居然还想要汾铁城作为夏公驻跸之地,前军攻打金人北屈郡,主力却兵临汾铁城下。

    这是何等姿态?梁侯不同意,夏军就要强攻?

    好歹是一方诸侯,赵启哪还不明白,他这个好女婿,攻打金人不假,可想要梁州也是真。

    ……

    梁都,位于西原郡中部,是西原郡王赵家经营三百年的根基之地。

    即使梁国失去北面边关,国内各郡遭受厄气侵袭,可梁都的生活似乎没受到什么影响。

    行人摩肩擦踵,酒肆茶楼林立,各种吆喝买卖声此起彼伏,人间烟火气弥漫在每个角落,灾劫自去。

    甚至因为地方上的不稳,贵族大户及商人士绅临时前来梁都定居,反而造就更加畸形的繁华。

    享受着富足生活的人们,于大街小巷谈天论地,不过这几天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邻居“定夏”。

    羡慕夏国军力的强大,能胜过金国;争论夏公向梁人广施赈济的政令是真是徦;又或是比较梁国如今发展的差距……

    说起来,民间在某种舆论力量的引导下,对于周柏的西征北伐之举,倒是没有多大不满。

    毕竟就算是改朝换代,对于普通梁国百姓来说,还能更糟吗?

    现有的梁国四郡,除开西原好点,哪一地不是跌回祥兴末年的生存状态。

    灾劫频发,妖孽横行,普通平民每天都要为生计而忧愁……

    面对夏国要求借住汾铁郡,及梁河北岸金人大败两个消息,“富裕”的梁都百姓都没多少激愤感触,何况整个民间。

    可梁国朝廷就不一样了,他们知道夏军来势汹汹,可能要让他们当亡国君臣。

    朝堂上,一众大臣你争我吵,半天拿不出一个周全的方案。

    因为在己方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无论作出什么决定,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风险。

    “我不同意让夏国借用汾铁城,若是轻易答应,恐我大梁军心将遭重创!”

    “不答应又能如何,夏国的国书根本就不是商量,今天拒绝,明天夏军就会攻打我国郡城重地。”

    “是啊,金人都不是夏军的对手,我梁国现在国运遭厄劫重创,亟待恢复,哪有抵抗之力。”

    “耻辱啊,耻辱……”

    坐在三爪蛟龙椅上的梁侯赵启,听着殿内争吵,不由紧皱眉头扫视全场。

    所幸站在最前面的几位重臣,依然保持着风度,显然腹中有货。

    这时公子赵寻见赵启似有问询之意的眼神,连忙出列回禀:“启奏君侯,儿臣以为,越是国家艰难,越是不能软弱,否则什么豺狼虎豹都敢上来咬我大梁一口。”

    赵寻作为嫡子,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梁侯,他一开口,马上就让殿内安静下来。

    “我国现有机动兵力十万有余,再加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