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覆水难收

    73覆水难收 (第2/3页)

想起自己持节出使例许专杀,便故意发怒斩一司马示威。一面将武帝不发虎符之意告知郡守,郡守才悚然听命。克日调齐兵队,由庄助带领,由海道进军,陆续往援。王郢心中恐惧,连忙将兵退回本国。

    庄助带军乘坐战舰浮海南下,到了东瓯,东瓯王出迎,庄助听说闽越已经退兵,地方安静无事,遂传令班师,仍由海道回国。

    东瓯王见庄助就此退兵,并不向闽越声讨其罪,暗想我与闽越已结仇隙,不久必又来攻。若屡向汉廷告急也觉厌烦,况汉兵远道来救,或者缓不及时,一旦被其破灭,举国人民即使不遭杀戮,也被掳掠成为奴隶。象这样提心吊胆日夜不安,不如弃了国家迁往内地,尚得保全生命。于是将此意告知庄助,庄助奏闻武帝,武帝允其所请,遂将东瓯全国人众移到江淮之间,拨与土地居住。闽越王郢听说东瓯全国内徙,现在其地空虚,王郢急将自己人民移往居住,于是不费一兵一矢便完全将东瓯占领。

    闽越王郢既得东瓯,又想吞并南越。建元六年复兴兵往攻南越。南越王胡为赵佗孙,遣人上书告急,武帝即命大行王刘恢及大司农韩安国并为将军,一出豫章,一出会稽,两路并进合攻闽越。王郢听说汉兵来讨,就遣兵据守险阻预备抵抗。闽越王之弟余善见势不妙,暗与宗族密议道:“今大王发兵攻击邻国,天子兴师来讨。汉兵既众且强,即使侥幸被我战胜,以后必然又来,直至灭国为止。为今之计,不如杀王以谢天子。天子若肯罢兵,我国固得保全,如果不允,然后与战,战或不胜,再逃入海。不知众意如何?”众人同声说好。于是余善遣人将王郢刺死,割下首级送到刘恢军前请求罢兵。刘恢道:“我此来本为讨王,如今不战而得王头,乃是莫大利益。”乐得按兵不动。一面通告韩安国,一面将郢首传送京师候诏定夺,武帝下诏庄助罢兵。武帝复使庄助慰谕南越,南越王叩头说:“南越有幸,能得到天子出兵诛讨闽越,我就是死了也无法报答!”就派太子婴齐跟随严助入朝随侍汉武帝。庄助遂与婴齐偕行。路过淮南,淮南王刘安迎接庄助入都,表示殷勤。庄助曾受武帝面嘱顺道淮南传达帝意:

    “闽越王凶残暴戾,杀害他的同族骨肉兄弟,背弃他的亲属,干的很多事违背道义,又多次派兵侵略百越,兼并邻国,强暴贪婪,又想占领会稽,效法勾践称霸中原。现在边境又报告说,闽越王率另外两国攻打南越。如今余善将他诛杀。至今国内无君,派使者向汉朝呈上兵符和节杖,请示应立为王的人,这次行动没有损失一件武器,没有牺牲一个士兵,但是闽越王伏罪,南越得到保护,威势震动残暴的闽越王,所以天子让我前来向大王传达旨意”。

    其实也就是警告淮南王不要轻举妄动!

    淮南王刘安惶恐谢过,且厚礼待助私结交好。庄助不便久留,还至长安,武帝因庄助不辱使命特别赐宴,且拜庄助为会稽太守。又下诏立余善为东粤王。

    元鼎五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复无常,屡次不听朝廷命令。因此汉武帝召集文武大臣献计讨伐。经文武大臣提议,汉武帝将朱买臣召回恢复官职,命令朱买臣献策。

    朱买臣说:“以前东越王居住守护在泉山之上,地势险要,一人守险,千人都攻不上去。今闻他南迁大泽,去泉山约五百里,无险可恃,今若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趋,破东越不难!”

    武帝甚喜,便将庄助调还,使买臣代任会稽太守。买臣受命辞行,武帝笑语道:“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今天你可谓衣锦荣归了!”买臣顿首拜谢。

    后来刘安来朝,送给庄助厚礼,两人私下交往议论朝政。

    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被告谋反,事情牵连到严助,汉武帝认为严助的罪不重,想不杀他。

    廷尉张汤极力争辩,认为严助出入宫廷,是天子的心腹之臣,却与诸侯私自结交,像这样的不诛杀,以后就没法管了。于是庄助被杀弃市。

    却说朱买臣之前免官时曾在会稽守邸中寄居饭食,免不得遭人白眼忍受揶揄。此次受命为会稽太守,正是扬眉吐气的日子,买臣满心欢喜,自念飘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