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少陵访亲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十一章 少陵访亲 (第1/3页)

    郭映的舅家赵氏一族也是京兆府人,世代居住在长安城西南四十里的少陵乡。

    此地葬着汉宣帝皇后许平君,因北距宣帝杜陵十八里,规模和封土堆都比杜陵小,故被称为少陵。

    诗圣杜甫就曾居住于此,自号少陵野老。

    不过,此时的杜甫还远未到成圣的地步,不说声名鹊起,便是连小有名气都谈不上,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在失意中度过的。

    当然了,这倒并非是他的诗作不如同代的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而是时局所致。

    古代没有互联网,文人的名气,一般是靠游学、交游、参加宴会,四处拜见达官贵人,通过他人之口,互相吹捧扬名的。

    而杜甫一无门路,二来他的创作风格比较朴实,而盛唐时代的文人,更偏好李白那种仙气飘飘的风格。

    再加上他写的诗歌还多是针砭时弊、揭露黑暗、反映现实的诗,京中的达官贵人自然不会替他扬名,因此杜甫一直是籍籍无名,一事无成。

    哪怕后来他写出了«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脍炙人口的篇章,也依旧改变不了什么,生活反倒是愈发落魄,甚至连官方的诗集都不愿意收录他的诗。

    没办法,他的诗几乎把皇帝、官吏、将军、士族全骂了一遍,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他正名。

    也就是玄宗、肃宗、代宗……这一干杜甫诗里的人故去之后,后世人们在检讨前代之过失的时候,他才会重新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

    长安去往少陵乡的官道上,郭映一行人策马疾奔,因为旅途无趣的缘故,他索性向郭晚讲起了杜甫的生平以及佳作。

    讲到最后,心有所感,情不自禁道:“于为兄看来,杜工部当得上诗圣二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等胸襟理想,至今思之,仍令我汗颜呐!”

    “若是有朝一日我能显贵于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