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三章 能将兵,无事少干涉;展望办法师

    第五七三章 能将兵,无事少干涉;展望办法师 (第2/3页)

续事宜就和自己没什么干系了,需要忙里忙外的是朝廷官吏们,自己还是操心正事吧。他这么想到。

    巳时将至,上班高峰期的自行车浪潮早就消失,一路畅通。

    轿车在前后护卫下行驶在公路上,直奔陆战一旅原驻地的留守处而去……

    欧洲之行给周长风感触最深的就是德、法、英、美的摩托化程度和通信能力,英美第一、德法次之。

    说不羡慕那是骗人的,周长风当时就立志要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精益求精。

    由于大明和平时期的常备军的装备标准较高,而且时至今日也未尝大败,所以绝大多数步兵师的摩托化程度是还算可观的——尽管大明的汽车工业偏弱。

    大明陆军步兵师包含师属汽车运输团,共装备有一百一十多辆3吨卡车和二百三十多辆2吨卡车;此外,师属炮兵团也配备一个中型汽车营,装备一百一十多辆3吨卡车。

    如此计算,一个没有临战加强的步兵师拥有大约四百七十辆各型载重汽车(不含摩托车和越野车)。

    兵部军制局很精明,在编制上对有限的卡车进行妥善分配,优先提高师部、炮兵团、直属单位的摩托化水平,好钢用在刀刃上。

    大明陆军在部队摩托化建设上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究底都是一個字——钱!

    装备更多载具相应的需要更强的保障水平——驾驶、维护、修理的能力。

    这就需要大量技术兵员,然而志愿兵之中极度缺乏这一类人,因为有技术的人极少主动从军,明军只能自行开班培养或厚饷征召。

    大明人才市场远远没有饱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很吃香,不愁没活干、不怕没钱赚。

    何况合格的技工是宝贵的资源,工业增长少不了他们,要是大量征召技工,工部上下肯定第一个反对。

    装备更多机动载具要花钱,提升保障水平又要花钱,车辆的维护成本还要花更多的钱……

    于是乎,明军的摩托化建设就停留在基本够用的程度了。

    大半年前,周长风灵光一闪折腾出来的动力手推车已经得到了推广,历经战火考验以后得到前线将士的追捧,这被证明是相当灵活好用的东西。

    但显而易见的是周某人可不满足于此,他想要更加先进、更加精良的部队。

    量变引发质变、质变引发量变,二者可以相互转换,太平洋战场特殊在于任何一方都难以投入压倒性的兵力——除非另一方已经穷途末路。

    一般认为在相近科技水平下,五倍的数量差是“数量”和“质量”相互比拼的极限。

    可美国人能在太平洋战场上部署五倍于明人的作战单位吗?

    这当然是天方夜谭,空有雄厚国力也不行,因为大自然不允许。

    所以那儿才是比拼质量与精良程度的地方,这正是周长风执着于加强先进建设的跟进。

    结合正在撰写的草稿,周长风起草了一道奏疏,可以称得上是凝结了他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这道奏疏名曰《对太平洋将来战事应对办法之展望》,很冗长、很详尽、很专业,甚至有尺规作图和简笔手绘,足足用了三份空奏本才写完。

    他要求从今往后对太平洋战场地面战斗的一切方针——战役思想、部队编制、武器设计都应该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

    第一,孤立无援的岛屿不可能守住,必输无疑。

    第二,地形和明美两国的投送能力决定双方兵力不存在多倍数量差。

    在这道奏疏中,关于部队编制的内容罗列了具体编制和所需的武器装备,并阐明了大致缘由。

    这种编制的特殊摩托化步兵师也被称作“展望办法师”。

    在内容一开头周长风就毫不客气的写道:「我对国朝的军费预算不满意,一分钱一分货,无意义的节俭是对社稷百姓不负责任。」

    如果打赢了还需要考虑钱的事吗?如果打不赢,省钱用什么用?

    这句话就足够让看的人心里咯噔一下了——乖乖!咋还先打个预防针?这莫不是要用金子打造兵马吗?

    在奏疏中,展望办法师编制包括:

    本部——师部、卫戍队、摩托化宪兵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