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七章 把箭射到月亮上;第一登陆远征军,启动!

    第五八七章 把箭射到月亮上;第一登陆远征军,启动! (第2/3页)

    在解算完成后,诸元结果会人工手动发送给各個炮位。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合成式(synthetic)火控系统,在大战爆发时是相当不错的。

    它与英国人的HACS系统相比半斤八两——自动化程度稍低,但具有一定的对抗俯冲轰炸机的能力。

    对1500m高度、200㎞/h目标的命中率为9.5%;对3000m高度、200㎞/h目标的命中率为2.7%,其至多能捕获速度为360㎞/h的目标,但在这种条件下命中率趋近于无。

    它比历史上日本人使用的九四式高射装置更好些,但仍然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配图】

    美国人的Mk37火控系统数据传输和计算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能够自动反馈修正,可谓遥遥领先,而其余列强菜鸡互啄,比如英国人在整个大战期间都只能使用HACS——这种火控系统无法应对任何俯冲攻击。

    大明海军自然希望能够研发更好的火控系统,引进德国人的Kommandogert40型射击指挥仪主要是为了参考其电气设备,从而提升本国火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在这方面努力的同时,高射炮的迭代升级也一并进行着。

    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高射炮是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扩大防空圈半径。

    海军方面有着完整的迭代计划,分别为:

    小口径高射炮,以25.6㎜代替20.8㎜。

    中口径高射炮,以48㎜代替38.4㎜。

    大口径高射炮,以131.2㎜代替128㎜。

    【前文算大了口径,136㎜还是太夸张了,超过人力极限了。】

    无论最后是否决定量产,研发工作反正不能停止。

    用不用是另一回事,设计出来也可当作技术储备。

    这个计划中批准试生产的是试制四〇式131.2㎜高平两用炮,先用作防空巡洋舰的主炮,以后再酌情为其余主力舰更换。

    该炮为44倍径,最大射速为每分钟15发,发射的专用对空破片弹重量为32㎏,装药高达4.2㎏,初速805m/s,对空有效射程为14㎞。

    得益于采用立楔式半自动炮闩和电动推弹杆,该炮虽然炮弹更重,但射速没有明显下降。

    与明军大量使用的三六式128㎜高平两用炮相比,毁伤范围有明显提升,基本到了人力装填炮弹与发射药包的极限。

    “好像没有质的提升,重新引入新的口径要单开生产线,这值得吗?”周长风表示担忧。

    对此,在场众人觉得莫名其妙——四分之一的性能提升还不够大吗?区区一条生产线有什么值得计较的?

    大家心里犯嘀咕——明明你周克行提出的组建五到七个展望办法师才是真的耗资不菲!

    一名军器局官员沉吟道:“我国朝以往已经够节俭了,非必要不浪费,陆军很多兵器都是凑合着用。”

    聂维解释道:“飞机的威胁最大,空防之事大过天,应当追求极致。”

    看看人家德国人,列装的高射炮就有20㎜、37㎜、40㎜、88㎜、105㎜、128㎜六种口径;美国人也有五种口径。

    其实131.2㎜高平两用炮是炒冷饭,七年前大明海军本来就打算研发这种口径的高平两用炮,但问题在于当时已经装备有大量二二式128㎜舰炮。为了通用炮弹,海军选择退而求其次走中庸之道,选择研发128㎜高平两用炮凑合着用,当时谁也没预料到航空兵的威胁会发展到如今地步。

    可以说世界各国在兵器研发时很少能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往往要受限制而做取舍,比如Zis-3野战炮被要求必须通用老式炮弹、美军战列舰限宽33m等等。

    在会议的最后,周长风向大家问了一下关于近炸引信的事情。

    他调阅文档时发现过有关近炸引信的计划,发起者是一名空军少校,他呈递的报告提到了电磁波控制、静电控制、磁控制三种发展路线。

    “这计划不好搞,是个资源无底洞。”曹胜君不以为意,随口道:目前就保留了一个静电控制近炸引信,唯独这个看得到一点希望。”

    “电磁波的呢?”周长风问。

    “(无线电近炸引信)是绝不可能的,至少现在不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