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叠BUFF

    第四百六十四章 叠BUFF (第2/3页)

为工艺参考对象。

    因而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上,各家芯片公司的性能也会参差不齐。

    不过英特尔已经在关闭自己的晶圆厂了,现在保留的产能大概正好能应付处理器芯片的出货要求。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摩托罗拉、IBM这些大概率也会走上SIC的无厂半导体模式。

    另外通产省的几位认为,SIC现在接触美资是为了规避未来可能的制裁。

    这其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因素是白川枫知道芯片产业,尤其是技术难度最高的处理器芯片,在未来一定会有集中化的趋势。

    通俗的说就是在高科技领域,存在赢家通吃的现象。

    所谓赢家通吃,就是指在该行业的领头羊,往往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和巨大的利润比例。

    即使是排名老二老三的企业,顶多也就喝点汤。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那是因为高科技行业有高门槛。技术最领先的那一家,很可能在市场上找不到替代品。

    例如CPU,7nm和5nm的芯片在性能上有明显差距。

    市场的正常选择都会偏向于精度更高、性能更佳的5nm芯片。

    久而久之7nm芯片就会被慢慢淘汰,其背后的设计公司也会难以为继。

    尤其是在IDM模式遍地走的时代,英特尔拥有晶圆厂,就会对其他同行造成总资产规模效应。

    举一个例子,英特尔和摩托罗拉都做芯片,而前者占据优势。

    如果英特尔的芯片销量是100万枚,摩托罗拉是30万枚,那么摩托罗拉的盈利会是英特尔的30%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但到不了30%,可能连3%都到不了,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英特尔赚钱,摩托罗拉亏钱。

    虽然一颗芯片的售价可能都是30美元,但研发的固定成本可能要几亿美元。

    这时候卖的越多平摊下来的成本就越低,所以100万枚的成本和30万枚的成本完全是两个概念。

    当差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英特尔多生产几枚芯片的成本就会无限接近于零。

    此时英特尔就可以随时控制自己芯片的价格,而竞争对手却很难在这样的冲击下存活下来。

    后世摩托罗拉之所以慢慢落后于英特尔,新芯片的开发一拖再拖,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市场跟不上,利润跟不上,研发经费就会跟不上。

    最后即使英特尔什么都不做,摩托罗拉也会慢慢被拖死。

    白川枫担忧的就是这种局面,不过还好此时的英特尔不是一家独大,它也是刚刚转型于处理器市场。

    英特尔、摩托罗拉、SIC、MOS、Zilog这几家公司几乎瓜分了主要的市场。

    虽然差距会有,但是一家独大,对其他几方造成碾压之势的企业却没有。

    这就给了SIC机会,甚至因为至始至终都聚焦于处理器芯片,SIC的团队在某种层面可能还优秀于英特尔。

    不过未来会怎么样就难说了,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潮流的兴起,英特尔又扎根于北米市场。

    不出意外的话,它一定是未来的一方巨头。

    SIC想要打破赢家通吃的局面,以现在的优势还远远不够。

    首先其纯正的霓虹背景,米国政府就不会允许它替代英特尔一家独大。

    DRAM领域霓虹半导体的局面可谓前车之鉴,在处理器领域只要SIC有碾压的苗头,那么老米一定会打断它的发展。

    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