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大唐月刊
第八十四章大唐月刊 (第2/3页)
集厚,一般这个时代的书一本有一万字左右,甚至更少。
李恪手里的活字印刷加上油墨技术,使得字体能够大幅度的缩小,在不增加页数的前提下使得一本月刊的文字量达到了三万到四万字左右。
而现在一本书的市场价是六百到一千文,李恪直接把价格杀到二十文,而且一本是三本的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购买,李恪直接刊登了三分之一的新诗和大儒的新文章,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朝堂大事,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民间新鲜事。
相比于其他的书,这个价格跟白送有啥区别。
所有人都觉得李恪这是被王家气疯了,直接使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烂招了,这下子更没有人去指责李恪了。
目前来看,李恪确实是赔本赚吆喝,每本月刊印刷的成本价大概能到三十文左右,十文的价格批发出去,意味着每一本亏了二十文。
李恪印了两万本,一半留在长安销售一半销往各地,一次性亏损四十万文,也就是四百贯钱,相当于李恪半天的收入了。
不过对李恪来说这本书是有战略意义的,亏钱也要干,又不是一天亏那么多,一个月一次还能接受。
当然等李恪自己的纸造出来,工艺再改进一下,印书的成本降低到十文以内也不是不可能。
想要卖书,自然是认识字的人越多越好,大唐的识字率多少,李恪是没有算过,有唐吹说可能达到百分十三四十,有清醒党说不回超过百分之五,甚至不到百分之一。
毕竟咱们这边怎么可能超过文明的欧洲人,人家工业革命之后识字率也不到百分之十,你一个封建社会怎么会超过文明的工业社会。
不过就李恪看到的而言,长安市井之中,能读千字文的人占到四分之一,能写会算的占据五分之一要多的。
而到了乡村,能读会写的一个村子顶多三两个,甚至有的村子只有一个还只能认半边字。
这只是长安,不代表大唐的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