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科威特城

    第734章科威特城 (第3/3页)

几位长官都很熟悉,在港口还置了宅子,找个机会我去活动一下吧。”

    “那太好了,这事就要拜托你了,可不能再耽误。”

    “是啊,是啊,听说德国人有意把铁路线一直修到海边,这还让人活不活了?”

    “无论如何都要阻止他们,最好是帝国出面,那些奥斯曼人和德国人才会忌惮。”

    “此言有理。”众人纷纷附和道。

    巴格达是巴格达行省统治的内陆精华地区,拥有几千年的农业灌溉文明,是人类文明古国之一,两河流域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和波斯文化。

    从巴格达到海边的科威特城,是一马平川的半沙漠半干旱地区,修建铁路根本不费什么功夫,也没什么困难。

    但这样一来

    巴格达行省的军队就可以通过铁路,便捷地输送到沿海地区,对科威特城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就像利刃抵在后背上一般。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科威特城中干的走私买卖,原本就不受奥斯曼帝国行省待见,走私武装商队和奥斯曼军方巡逻队每一年都要大大小小打几十仗,死伤的人可不在少数。

    凭借着犀利的武器和丰富经验,走私武装商队在冲突,往往能够压制奥斯曼军方的巡逻队,但也有失手的时候。

    一旦失手,那自然没有好下场。

    若是有机会能够拔掉科威特这个硬钉子,为巴格达行省挽回大量税收损失,又增添了一大财源地,巴格达行省的帕夏大人难免不会意动,调动大军征伐科威特城。

    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获得大唐帝国殖民地部承认,得到帝国的保护。

    当然了,现在还远没到危险的时候。

    巴格达行省的帕夏大人虽然掌控着幼发拉底河两岸历史悠久的大量城镇,但是其高压统治,始终面临着当地强大部族的反抗。

    比如说居住在沼泽地带的哈扎伊尔部落,拥有十几万人口,分散成大大小小上百个群居部落,就是反抗奥斯曼帝国军事统治最强烈的部落之一。

    直到1850年

    奥斯曼人人都不敢轻易越过哈扎伊尔部落的土地,哈扎伊尔人坚守着他们古老的部落传统,仍然生活在沼泽地带。

    对于外来者,一概持敌视的态度。

    对巴格达总督来说,很难管束这些愚昧而又落后的部落,因为沼泽成为他们的天然屏障,让强大的军队望而却步。

    巴格达帕夏唯一可以到达这些部落所在地方的办法,就是修建大坝,堵塞水源,让沼泽干涸露出干地,从而军队可以向部落营地前进。

    然而辛苦建设的辛迪亚水坝。部落为反抗政府统治而破坏了水坝,导致农业生产损失巨大。

    此外还有巴士拉省最大的部落联盟蒙塔菲克部落,属于阿德南阿拉伯人。

    在1863年,蒙塔菲克部落就拥有3.6万户家庭和1.5万骑兵。其统治者萨敦家族属逊尼派,也是科威特城走私商队的大用户之一,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对抗奥斯曼帝国军队,科威特城可以动员更多的兵力,也可以拉拢阿拉伯部落联盟做帮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