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八十七神仙卷

    第五章 八十七神仙卷 (第2/3页)

,仙女秀丽轻盈;飘飘欲升的白云、冉冉飞扬的襟带,使得整幅作品具有一种“天衣飞杨,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

    徐悲鸿当时不由啧啧称赞,并盯着这幅画卷出神。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对马丁夫人说:“只要这一幅,其它不要了。”马丁夫人有些惊讶,不解地望着徐悲鸿,她不知道徐悲鸿喜欢收藏字画,遇到中意的画卷,都会不惜代价收藏。夫人廖静文还为此提醒过他,让他不要喜怒行于色,以便与对方讨价还价,徐悲鸿每次都满口答应但事事不能如愿,原因是他太热爱艺术作品了。他当场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现金共计1万元,看到马丁夫人有些犹豫,然后又附上随身携带的7幅自己精品的画,一并推到马丁夫人面前。徐悲鸿如此举动,反而让马丁夫人吃不准情况。后来,出于对许地山先生的信任,并经香港艺术品估价委员会评估后,马丁夫人这才将那幅珍贵的画卷交给了新的主人。

    徐悲鸿自己后来说:这幅画虽然没有画家的落款,但描画线条优美飘逸,表现意境深邃辽阔,令人不禁神游物外;丝绢上所有襟飘带舞的人物虽然全用白描手法,但整幅画卷看起来却满纸生辉,这是一幅出于唐代名家的艺术绝品!自从购买到这幅画卷后,徐悲鸿便爱不释手,随身携带,有空就拿出来观摩欣赏。

    再后来,以“泼彩山水”闻名的大画家张大千来到南京,计划筹备全中国美术作品展。张大千你知道吗?“南张北齐”,说的就是张大千,齐白石。林木听他讲得如此精彩,慢慢地也提起了兴趣,便点了点头。

    老林接着说道,听闻好友要到南京筹备画展,徐悲鸿喜出望外,提前更改了行程,从外地返回南京。刚返回南京,他就约了张大千和谢稚柳等几位画坛好友,在家中小酌。聚会中,徐悲鸿得意地拿出了那幅购自马丁夫人的古画。当画卷展开时,张大千等人,就像徐悲鸿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作一样,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饶是张大千见多识广,也不禁叹为观止:“此画与晚唐壁画风格相同,不是唐人画不出这样的作品!北宋时武宗元的作品,源头就在这里!”武宗元是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大画家,师吴道子法,行笔如流水,工人物、佛道、鬼神。谢稚柳也表示认可,说这是“晚唐之鸿裁,实宋人之宗师”。所有人一致认为这幅画可能是现今国内唯一能见到的唐代人物画卷,有“吴带当风”之感,极有可能是“画圣”吴道子的真本,并喻之为稀世珍宝。

    聚会后,徐悲鸿将这幅画正式命名为《八十七神仙卷》,并钤印了“悲鸿生命”的印章。徐悲鸿认为,这幅画是流亡的中国国宝,并且是世界上现存的中国人物画中最好的作品。他曾说过,这幅画可以与欧洲顶级名画相提并论。不过说起吴道子,也有一个故事,曾经吴道子去访问一个僧人,想讨杯茶喝,但僧人非常不礼貌。他很气愤,便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就走了。到了晚上,墙上的驴竟然变成了真驴,满屋地尥蹶子,把僧房搞得乱七八糟,狼藉不堪。僧人没有办法,只好去恳求吴道子,请他把墙上的驴抹掉,这才平安无事。说明他也是个有脾气之人。

    七七事变后,中国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后,当时徐悲鸿在中央大学任教,也随之在重庆定居。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将这幅画随身携带,形影不离。后来徐悲鸿从重庆到昆明办劳军义展,但那时日机经常轰炸,每次防空警报响起,人们都要钻防空洞。结果有一天,敌机轰炸过后,徐悲鸿跑出防空洞,回到了自己的寓所。发现保存画卷的那个木柜被人撬开了,《八十七神仙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