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维护市侩(1)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三百一十五章 维护市侩(1) (第1/3页)

    舒晏虽然想在增亩产和增地亩两方面都下工夫,但奈何人力有限。有句话叫“务顷亩不如务功力”,也就是说,有限的精力与其以简单粗放的方式耕种太多的田地,还不如精耕细作在少量田地上。正所谓贪多嚼不烂。只能将拓展耕地的计划先放一放,一心增加亩产。

    增加亩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要修建水渠,保障田地灌溉。

    案上铺着一张汝阴郡的地图,上面标示着全郡各县的山川地形和行政县乡。

    舒晏和主簿杜坚等诸佐吏正在对此事研究分析。大家对舒晏修建水渠的提议并不十分赞同。

    杜坚道:“郡丞劝农为民的心意当真是吏之大者。修建水渠当然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比如先秦的郑国渠。然而,开挖水渠的工程量巨大,虽然秦国的国力在有了郑国渠之后开始显着提升,但郡丞可知道这个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建水渠的真正目的?”

    舒晏点点头:“当然知道。当年秦国对东方各诸侯国虎视眈眈。韩国很是惧怕,便想出了一条计策,派良匠郑国去帮秦国修渠。名义上是兴水利,促灌溉,保丰收,实际上则是想借这个巨大工程耗尽秦国的国力,拖垮秦国。然而事实却恰得其反,郑国渠一成,虽说是耗费了秦国不少国力,但却使原本靠天吃饭的秦国变成沃野千里,秦国国力得以迅速提升。秦国能够最终完成霸业,与此郑国渠有直接关系。”

    “事实虽是如此,但凡事都在两可之间。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当初秦国的国力真的因此而消耗殆尽的话,就是另一个结果了。”

    “修渠中途,韩国的阴谋已经败露,可是秦王照旧继续支持郑国修渠,直至完成。为什么?就是因为秦王有深谋远虑,知道此事是利大于弊的。”

    “兴修水利固然是功在千秋的好事,但也固然耗费巨大。即便像秦国那样的大诸侯国尚且只能够勉强支撑,我们小小汝阴,朝廷又不会给予支持,怎么承受得起?”功曹史孙义插话道。

    “郑国渠全长三百里,灌溉田地几万顷,属实是个超级工程,秦国举全国之力才能完成。我们汝阴固然不能跟秦国国力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也并不需要那样巨大的水渠。我们全郡下属八个县,每个县的境内都有几条河流。”

    “什么?”户曹史郭堂惊讶道,“郡丞的意思,难道要将水渠覆盖到全汝阴所有县?”

    “当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举全郡之力在某地修建一条大水渠,此地的百姓固然是富饶了,但其他地方却丝毫不能受益。我的意思是,将修渠之事下放到各县。水渠并不需要修建多大,只挑选临河近的、土地肥沃有灌溉价值且土壤干燥的地方开挖。下属八个县,每个县组织挖一条。量力而行。没条件的,数里即可;有条件的,二十里三十里更好。郡里选派八个人,分派到各县去督导,看哪个县修的好、修的快。第一条水渠成功了,往后看情况再组织各县修建第二条。各位觉得如何?”

    庸政、怠政、不作为,是官场上一贯的弊病。这也正是舒晏最反对的。他见大家没有人赞同自己的话,都以沉默不语表示反对,便有些不快道:“各位都是郡守佐吏,掌管一面,非同小可。我劝大家都要勤勉起来,一心为百姓做些实事。只求无过就是功的混日子,以前可以,但在我这里可是行不通的!我汝阴已经两年雨水不怎么如人意,虽说不甚严重,可百姓们的手中已大多都没有了余粮,如果再经历第三年,恐怕就有因此饥馑而死的了。”

    郡丞如此批点,诸曹似乎有点委屈,但都没有反驳。沉默了一会儿,杜坚才道:“我等的确不如郡丞那样忠君爱民,但此事若说是我等怠政,也太冤枉了。郡丞虽说修渠是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但即便是十里水渠的工程量也不算小了。郡里的府库尚且不够充盈,各县焉有足够的财力支撑?”

    “修水渠也用不到什么稀缺的材料。就地取材凿一些石头、烧一些石灰即可。余下的就是人工了。”

    “即便是就地取材的一些石头、石灰,那也是需要钱的啊。”

    “只要各县愿意修渠,郡里给每个县担负三成的材料费用,总该不成问题了吧?”

    “这......”杜坚顿了一顿,“那人工呢?各县的户口总共不过数千户。水渠能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