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凶饥曰蝗,众臣争“相”

    第三百八十五章 凶饥曰蝗,众臣争“相” (第2/3页)

查。

    自弘治登基以来,词臣成为了问题官员的重灾区。上到礼部尚书周洪谟,下至翰林检讨杨廷和,这些原本要载入大明贤臣榜的人先后离开了。

    只是词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系统,他们通过师生关系相互提携,通常还拥有帝师的身份,故而往往是“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守孝归来的李东阳同样是一位帝师,在出任翰林学士后,现在又遇上礼部右侍郎空缺,故而李东阳比历史提前来到了六部重臣的位置。

    其他六部侍郎的位置同样出现了一些变动,如今亦是成为大明王朝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很多人对于决策都是跃跃欲试,对参与决策拥有很高的积极性。

    “从山东反馈的灾情来看,这场蝗灾胜过以往,损失将不可估量。此次将诸位召集过来,商议朝廷当如何防蝗治蝗!”刘吉主持这场最高会议,率先给会议定调道。

    朱祐樘跟以前那般,下面的重臣在下面议事,而他则呆在阁楼之上品茶。

    现在的大明朝廷既不是以前的廷议决策模式,亦不是早前太祖和太宗时期的独断专行,而是两种模式相互结合。

    朱祐樘并不是一个喜欢事事亲力亲为的皇帝,而是选择做一个战略制定者,具体的事务通常是交由这帮重臣来决定。

    只要下面的臣子能够拿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他通常都不会做过多的干涉,而是继续稳坐钓鱼台。

    现在面对这一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他亦是想要借助这帮古代精英的智慧,由他们来制定灾害的策略。

    十八位六部重臣已经慢慢习惯朱祐樘的执政风格,他们虽然没有入阁其实等同于入阁,虽然不是相爷实质跟相爷无异,故而对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加的敬畏。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今蝗灾乃上苍的谴告,故防蝗在于修德,治蝗则行开仓赈灾。明君以斋戒修身,开仓放粮救赈灾民,如此便应上苍而解蝗灾之困!”礼部左侍郎周经跟很多清流那般主张顺应天道,故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实蝗灾说轻不轻,但真论多么严重亦不见得。

    原本成化朝留下的家底并不算少,而今弘治朝虽然处处花销巨大,但清丈田亩令国家的粮仓达到前所未有的充沛。

    只要大明朝廷愿意开仓放粮,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这其实亦是很多朝代的惯用方法。

    至于建议皇帝修德,这跟日食其实是一个道理,只要皇帝做做样子即可。不仅麻烦事情会很少,而且亦可以向天下万民交待。

    兵部尚书刘宣面沉似水,当即出言呵斥道:“庸儒执文,不识通变!蝗灾乃天灾,时隔几年便现,早已不足为奇,与天子德行所干?”

    “刘尚书,你错矣。蝗灾之事在尧舜未闻,周朝不兴,自唐宋帝王失德方见蝗虫食人。今天子固然圣明,然天子非圣贤孰能无过?若按吾之法以应上苍,蝗虫之祸足可平息!”周经知道刘宣是在维护天子,但亦是表达自己正统的观点道。

    他倒不是要指责自己的学生不好,而是人非完人,自己学生最明显的缺点是杀戮太深。自朱祐樘登基以来,被斩的权贵已经远胜成化朝。

    单是今年三月那场杀戮,几个案子加起来,被拖到西市砍头的人数已经突破一千,而弘治已经成为货真价实的暴君。

    如今出现这场蝗灾虽然来得迅猛,但其实亦是在情理之中,所以提倡自己学生修德。既可让自己学生放下对权贵阶层的敌意,亦可解决这一场蝗灾的根源。

    茶香袅袅,韩幼英的玉手将茶杯轻轻送到朱祐樘面前,在观察朱祐樘反应的时候,发现眼前的男人越发的波澜不惊。

    朱祐樘默默端起茶杯品了起来,虽然周经的话不中听,但自从遇到东方道后,自己或多或少相信这种玄学。

    尽管他心里并不认同周经这种消极的做法,但亦是没有过多的反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