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韶九成3

    箫韶九成3 (第2/3页)

    贞观后期的贤相马周,此时已任监察御史,上疏言道:“东宫在宫城之内,大安宫则在宫城之外。

    而大安宫的形制,尚且不如东宫。

    如此给予四方的观感,似乎有所不足。

    臣以为应将大安宫增修高大,卑孚中外之望。”

    大安宫的前身弘义宫,当年是为秦王而修,其形制自然不能比照皇太子的东宫。

    如今成为太上皇所居的宫殿,而尚不如东宫高大,确实有失观感。

    马周疏中又道:“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九成宫距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时或思念陛下,陛下如何能够前往请安?而此次车驾西行,是为避暑,太上皇却仍留居暑中,臣窃以为不妥。”

    这位马周先生,他是没有能够见识当初李世民曾经遭遇的对待。

    马周早年孤贫,怀才不遇,贞观三年方才来到长安,投入在玄武门事件中立有大功的常何门下。

    常何一介武夫,素无学术,敷陈奏事便由马周代为草拟。

    李世民见到这些表奏,大为赏识马周的才学,将他调入门下省,很快又任他为监察御史。

    此时马周既然上疏,李世民便去到大安宫,请李渊一同前往九成宫避暑。

    然而九成宫原是隋代的仁寿宫,将近三十年前,隋文帝杨坚来此避暑。

    当时的太子杨广入宫陛见,随后杨坚便不明不白地崩逝。

    对于此事,李渊心中积有深沉的阴影,他可不愿前去这处离宫,尤其不愿与李世民一道前往。

    于是三月中旬,李世民启程前赴九成宫。

    九成宫位于岐州,也就是大业时期的扶风郡,今日的陕西麟游。

    距离长安虽不过三百余里,然而途中地势起伏,沟壑纵横,加以随行仪仗宏盛,四月上旬方才行至半途。

    此时,竟传来张公谨病逝的噩耗!

    玄武门事件之后,李世民着意培植的天策府旧部,以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最得圣眷青睐,命他们拜李药师为师。

    李世民私心里最看重张公谨,因此两年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