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股东大会

    244 股东大会 (第2/3页)

的人也开始大声交流起来。

    “陈生,你这话就不对了,海港城的投入差不多是20亿港元,这么多资金,就算是置地也会是同一个结局,但现在即将完工了,九龙仓手中会一次性增加一个超大型商业收租物业,未来即使靠着收租,也能一年一两个亿,加上物业价格的上涨,这才是真正的高投入高回报,陈生的年纪可能太轻了,这方面的经验还不丰富。”纽壁坚笑说道。

    “但还是错过了发展的黄金十年,我星河地产,从74年开始投资物业,初始资金差不多在1亿港元左右,凭借着投资各类工业地产以及后续的一些物业开发,现如今的总资产规模,以及快接近十亿港元,手中现金就有3个亿,差不多算翻十倍吧?如果九龙仓也是这样,那现在的规模,恐怕早就超过置地了吧?”陈志文淡笑着说道,星河地产的曾经投资项目也不算什么秘密,一个记者花点功夫,其实也能找到。

    “规模大小的不一样,计算方式又岂能相同?”纽壁坚嗤笑道。

    “是不一样,但九龙仓在74年的时候,手中应该也有一亿港元吧?为什么没有变成十亿港元呢?”陈志文反问道。

    “陈生赚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靠着地价上升而已,我九龙仓本身旗下就有大量的优质地皮,这些年来,估值也翻了几倍,只不过没有套现成现金罢了?”纽壁坚说道。

    “就是因为你这种不发展的策略,才导致九龙仓陷入今天之困局。”陈志文得到自己想要的话语后,当即手拿麦克风,站了起来,说道:“各位,香港今天的商场,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曾经弱小的华资,已经变的强大起来。

    包玉冈这类前辈不说,就是李嘉成、胡应相、郑宇彤等人,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利用自己的眼光、胆量、机遇成功的发展,其中李嘉成的长江实业更是翘楚,虽然尝试收购九龙仓失败了,但也是值得载入我们香港的史册。

    华资能够崛起,靠的就是地产,但很奇怪的是,华资地产公司在初期并没有任何地皮,李嘉成在成立地产公司之前是做塑料实业的,郑宇彤之前是做黄金的,胡应相也是从美国返回开始创业,他们没有地皮,却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成为了香港的地产巨头,手上的公司市值快接近十亿。

    但类似九龙仓这类的公司,历史悠久,手中优质地皮多不胜数,让无数华资地产公司眼红,但偏偏这些公司,发展了几十年,只会原地踏步,根本就没有任何成长的能力。

    这也是你们手中股票,十年时间都没有上涨的原因,有的人,将九龙仓的失误归咎于海港城的建设,却不知,郑宇彤先生在1970年买下的蓝烟囱码头的项目规模丝毫不低于海港城,但这并不影响人家其他业务。

    所以,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不过是九龙仓的背后,有一个无能的管理层罢了。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以九龙仓最大股东的身份,召开这次股东大会,就是为了罢免这个无能的董事会,然后选出更优秀的人,一个能够让九龙仓与华资地产公司一样,几年翻十倍,大家手上的股票每一股价值都超过一百港元,不说更好吗?”

    “好。”会议厅下方,数名叫声响起,随后就是鼓掌的声音,不一会功夫,下面不少人都鼓掌起来。

    纽壁坚被气的脸色铁青,陈志文这番话,就差直接拎着他的衣领,说他是废物了,但偏偏还没办法反驳,因为人家举的例子也是正确的。

    不过,这也不是光九龙仓拉跨,整个香港的英资地产公司,又有几个不拉跨?可能也就太古集团好一点,但他也只能说以最保守的方法开发自己旗下的资产,九龙仓其实也一样,但就是一直在赌未来,代价就是现在的成长。

    会议厅下方,除了普通股民,也有不少大佬级别的人,包括沈弼、李嘉成、郑宇彤等等,毕竟是陈志文抢购九龙仓,这种大事香港十年难得一遇,其他啥事情也比不上这个重要。

    “老是拿我举例子,到时候我就成了英资的眼中钉了。”郑宇彤无奈笑道。

    “何必在乎他们呢?这一次陈志文如果成功了,我们华人也就站起来了,以后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与英资对着干了,而且陈志文说的很对,整个香港就没几个英资会开发地产,到了最后还得求我们。”身旁一人笑着说道,如果陈志文在眼前,一定会认出他就是恒基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