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臣的绣春刀已经饥渴难耐了

    第八十一章臣的绣春刀已经饥渴难耐了 (第2/3页)



    该夜,

    东厂,

    昭狱,

    “骆大人,您真是料事如神!”

    曹正淳刚刚走进地库便感叹出声道。

    “哦?”

    “出什么事了?”

    “骆大人,北伐粮草被劫了!”

    曹正淳解释出声道。

    “北伐大军还没到他们就等不及了?”

    骆粥陡然闻声也是怔了怔,原本以为那些封疆大吏还需要等一些时日,瞅准机会再暗中下绊子,没想到这般迫不及待。

    “大人的意思是,是他们通敌?”

    “不然呢?”

    “能拖缓北伐的进程,”

    “还能大赚一笔何乐而不为?”

    骆粥坐直身子笑道。

    “这般明目张胆的通敌?”

    曹正淳心神大震道。

    “哼!”

    “寒露亭一役,尚且还是在陛下眼皮子底下他们便能拿出八百具甲胄作配围杀本官。”

    “到了北疆天高皇帝远,把粮草卖与燕人又算得了什么?”

    骆粥嗤笑出声道。

    “如今粮草被劫,想来陛下也要为银子的事情发愁了,正好把谢侍郎那个散财童子给的那笔银子交与陛下吧,此番雪中送炭之后,想来陛下对伱们东厂的信任也能到达一个新的地步。”

    骆粥思索片刻后望着神情疑惑的曹正淳继续道:“本官需要北疆战事很乱,却不想徐老将军战败,毕竟拖下去,对我们而言才是最好的结果。”

    “何况,这笔银子只能解陛下燃眉之急,却解决不了北疆沉疴痼疾……”

    “之前还担心,徐老将军去后,燕人久攻不下会退走,如今看来是没这个可能了,有一群人扯后腿,任他正面稳如老狗,也躲不过背后捅来的刀子!”

    骆粥幽幽道。

    “且把续粮草让徐将军继续打吧……”

    “最好是两边人都把脑浆子打出来……”

    “等到本官明日出狱之后尽快把朝堂的事情都处理完了,还得去北疆一趟,把他们一起收拾了……”

    忽闪的烛光落到骆粥的眼中,

    莫名的有些骇人。

    ……

    翌日,

    李府,

    天色未亮李知节便早早的起了床,换上了上朝的官服。

    “老爷,您今日当真要去?”

    一旁管家欲言又止道,如今朝堂上的局面早就浑浊无比,自然不愿自家老爷去趟浑这趟水。

    “昨夜东厂的番子送信来了,看样子,陛下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老夫若是在不入朝,这辈子怕是再也没有上朝的机会了……”

    李知节苦笑道。

    “对了,”

    “你且把府上的账目拿与老夫看看。”

    李知节理了理官服后继续道。

    “老爷您这是何意?”

    “昨日东厂的番子走后,老夫往日在户部的门生也送信来了,北伐粮草被劫,陛下正缺银子,老夫作为顾命大臣,虽然不愿意得罪于其他同僚大臣,可也得拿出点样子来。”

    李知节长叹了一口气道。

    “大人您请看。”

    不多时,

    那管家便捧着府上的账目递了过去。

    “还有三万六千多两银子的结余吗?”

    李知节看完账本喃喃道,朝廷俸禄不多,加上每年府里几十口子人开销不少,对于还能剩下真的多银子也算是有些意外。

    当然,这些银子并非是贪污受贿,又或是以权谋私得来的,都是老家那边的乡绅挂在自已名下的田产,想要借着自己的名头不纳税,自然也得有些分润,属于在正常不过的外水,还是李知节竭力抑制的情况,不然名下挂个千顷良田也不过分。

    毕竟三年清知县尚且十万雪花银,朝廷俸禄给的少,可他们捞银子的法子却是不少,而自己作为门下省侍中堂堂正二品的官员,若论清贵尚在六部尚书之上,按照他的品级来说算得上实实在在的清廉。

    当然如同海瑞一般,想来不论是在那个朝代为官都是做不长久的。

    “余下六千两吧,其他的三万两银子都规整出来,捐与朝廷吧……”

    李知节合拢账本道。

    “小的,这就去办。”

    “对了,老爷,如今上京城中的百姓尚且还不知道北伐失利的事情,要不要用余下的银子,提前囤一些粮食。”

    “等北伐失利的消息传开之后,粮价免不得还要上涨,到时候在转手卖出,想来番几倍是不止的,也整好抵上这次的亏空。”

    那管家刚走出几步又顿了顿道。

    “啪……”

    那管家话音还未落下,

    李知节便一巴掌扇到了他的脸上。

    “老夫看你当真是不想活了!”

    “陛下姓朱,而老夫姓李,这个时候你还惦记着囤粮发国难财,外姓之人,整日想着从他朱家的锅里捞银子,你有几颗脑袋够砍?”

    李知节厉声喝道。

    “老爷,小的错了。”

    “小的,也是想着屯粮是正常的买卖,咱们不做别人也会做,何况几千两银子投进市场里,也溅不起几滴水花,这才犯了糊涂……”

    那人见李知节发怒的面容慌忙跪倒在地解释出声道。

    “哼,别人做是别人的事情,老夫管不着,但是我李府的人却是做不得!”

    “若是老夫在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语,定将你逐出府门,乱棍打死!”

    “另外,你且听清楚了,把老夫的话传下去,这段日子,哪怕是消息传开之后,府上任何人不得囤粮,便是柴米有盐也不得添置,就用着以往剩下的,也够几个月了……”

    “老爷,您放心,我亲自盯着。”

    “嗯,老夫上朝去了。”

    李知节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这才挥袖上轿往朱雀街的方向驶去。

    ……

    皇城,

    大殿,

    细细看来,今日上朝的人数竟是还要远远胜过昨日,昨日大朝会推迟之后,那些品级低微的京官也没有离去,依旧是等在殿外。

    而大殿之中相较昨日,也明显拥挤了许多,除了那些高品级的文武官员之外,还多出了几位身穿四爪蟒袍的亲王,以及身穿斗牛服,麒麟服的大离勋贵,将大殿凑的满满当当。

    “有事起奏,无本退朝!”

    按照章程,宦官唱和之后早朝算是正式开始了,而此时的氛围却是异常的沉闷,昨天大朝会百官逼宫的阴霾还为散尽,如今又多添了北伐失利的阴影。

    话音落下良久依旧无人应答。

    朱明的目光径直落到了那兵部尚书李道平身上,四目相对,后者战战兢兢只得硬着头皮走了出来。

    “臣有本奏!”

    “陛下就在昨日戊时,兵部接到了北疆传回来军情,渔阳郡被破,粮草被劫……”

    李道平跪倒在地道。

    “嘶……”

    话音落下,

    那些消息闭塞的官员闻声皆是倒吸了一口凉气,至于那些身居高位,消息灵通之人俱是沉默不语,粮草被劫,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唯独在左侧皇亲国戚之列,一体态圆润的亲王听闻“粮草”二字,眉头一挑,低头暗自思虑起了什么。

    “户部尚书,周大人你且拿个章程出来吧……”

    朱明按照昨日在御书房中定下的章程开口问道,自己作为皇帝,有些事情自然是不能直接开口道。

    “陛下,如此尚有六百万两银子的空缺,老臣这般已经是尽心竭力,实在是无以为继,还望诸位大人能慷慨解囊……”

    周学斌闻声咬了咬牙出声禀报道。

    “嗯,如周尚书所言。”

    “如今国难当头,想来诸位大人也是不会吝啬这点银子的,算起来今日上朝的拢共有一千六百三十二位官员,凑一凑,莫约也能度过这个难关。”

    朱明说罢目光望群臣身上扫过,

    众人皆是低头不语。

    “臣……”

    左侧前列,李知节闻声张了张嘴,可刚刚吐出一字,大殿之上所有的目光都落了过来,最终还是闭上了嘴。

    “呼……”

    “倒是朕唐突了。”

    朱明望着默不作声的群臣,心底有一股子无名怒火窜上心头,到底还是自己想得简单了,索性直接道:

    “朕先行牵个头吧,内库中共有余银二百三十六万两,朕便从中拨出二百万两银子,余下的银子便有劳诸位了!”

    朱明大袖一挥道,他也算是下了血本,要知道内库的银子是自己可以随意支使,属于他的私房钱,如今也是一下子拿出了一大半。

    “另外,也请诸位叔伯也都站出来说句话吧,给诸位大臣做个榜样。”

    朱明深吸了一口气后从龙椅上起身对着那些同为朱姓的长辈拱手道,态度放得极低,父皇余下的子嗣并不多。

    朝堂之上余下的数位亲王大多都是先皇的兄弟,因为诸多原因留在了上京城中没有前往封地,算是实打实的皇亲国戚。

    这次倒没有冷场,

    “陛下,国朝处于危难之际……”

    “臣等皇室宗亲定是义不容辞!”

    话音刚刚落下一位体态圆润的亲王便走了出来,出声响应道,此人乃是硕亲王,是自家父皇的亲二弟。

    “呼,如此便有劳王叔了。”

    朱明见状长舒了一口气,这事只要有人应话便好办了许多,说话间语气也是不由自主的亲近许多,望着那体态圆润的硕亲王,也是莫名的顺眼不少。

    依照大离朝的规矩,一众亲王,乃是一字王,每年的俸禄有一万石,而郡王则是两字王,一年俸禄是两千石左右。

    单单是粮食不值钱,可每年宫里还有各种名头的赏赐,加上他们在上京城中也有自己的生意,每年的进账也是不少,不论如何十来万两银子还是拿得出来的。

    “陛下,放心!”

    “臣便是砸锅卖铁也得……”

    硕亲王站在朝堂正中义正言辞道。

    “那便请王叔定个调吧!”

    朱明听他说完也是安心了不少,于皇室宗亲而言,这调子自然也是订的越高越好,让后边那些大臣羞愧一些,或许也能多拿出一些银子来。

    “嗯,陛下看五千两如何?”

    硕亲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