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命运啊,朕想给世界上上强度

    第443章 命运啊,朕想给世界上上强度 (第2/3页)

  朱祁钰跟天下百姓谈论这些,因为他想成神成圣,他需要民力加持,如果朱祁钰不要,他才不会跟这些人浪费口舌呢。

    每个人做什么,背后有存在利益因素。

    至于掘了皇位的根子。

    皇位这东西,不在于一张椅子,不在于紫禁城,不在于一身龙袍。

    朱祁钰没有这些东西,他就不是皇帝了吗?

    他废除了跪礼,不照样是皇帝吗?

    他跟民间谈论是否该撤除帝制,不照样还是皇帝吗?

    他不穿龙袍,不住紫禁城,不坐那把椅子,就不是皇帝了吗!

    这是悖论。

    再说了,朱祁钰早已不满足做人间皇帝了,他要千古皇帝,他想用自己的理论,照亮未来千年,他要做万世皇帝。

    最近一段时间,朱祁钰沉默了。

    很久都不公开讲话,任何声音都没有。

    而景泰六十九年,也在快速流过。

    转眼到了景泰七十年。

    有史以来第一个帝王,年号用了七十年,朱祁钰更加震古烁今了。

    不过,朱祁钰的除夕讲话里,显得枯燥乏味,并没有什么动人心魄的大事发生。

    因为朱祁钰的全部精力,都在抄录自己的思想。

    他要将自己所有的一生,总结记录下来。

    过年这段时间,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有哭有笑,有喜有悲。

    很多东西,深埋记忆深处。

    若不仔细回想,他自己都忘记了。

    有些不堪回首的事情,也被他挖掘出来,重新再想一遍,让他几天都睡不好觉。

    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汇聚成一套理论。

    他只能先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他发现,最近饭量增加,心态也变好了,可是精神头却一日不如一日了,不过内心是快乐的。

    终于在晚年找到了一件他想做的事情,他很希望能做完再死。

    且能在做这件事的事情,心外无物。

    朱见漭经常来养心殿,父子俩经常研究。

    当然了,朱见漭这个武夫,朱祁钰是比较瞧不上的,父子俩经常会发生争论。

    进入景泰七十年。

    拖拉机正式普及市场,耕种革命拉开了序幕。

    从传统的耕地方式,改用机械耕种,提升效率。

    老皇帝大手一挥,往民间送一万台拖拉机,送给贫困村,每村一台,合作共营。

    配套的还有插秧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预计未来三年内,投放市场。

    老皇帝成立拖拉机公司,采购了一大批拖拉机,等人花钱请他耕种。

    现在还没兴起快耕快种的时代,那是之前人力还是主要劳动力,随着机械革命逐渐深入,人力变得可有可无。

    市场上就会多出大量剩余劳动力。

    久而久之,大明就从劳动力紧缺,进入劳动力剩余的时代。

    所以,朱祁钰注重打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不打算转移出去,因为大明市场上剩余劳动力太多了。

    养活四十亿人口,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帝制和选制问题上,老百姓没有什么话语权。

    可一旦饿肚子了,那么话语权可就未必在朝廷了,而在民间了。

    到了工业时代,百姓的追求已经从吃饱到吃好了,

    就是说,大量失业,赚不到钱的时候,就是社会动荡的时候了。

    这就是帝制的弊端。

    得为子孙后代考虑呀,得妥善安置社会闲散劳动力呀,解决社会问题呀。

    如果不是,谁管那个呀,反正又不是我家的,***完就下去,实在干不下去了,还有和平奖拿,多好啊。

    朱祁钰不行啊,这江山是朱家的,他得用心办好事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恰恰能缓解这个问题。

    说实话,农用机械,应该排在汽车之前,可大明并没有这样,反而将农用机械的研究放在后面。

    朝廷宁愿拿钱补助农民,让农民能够得到和城市工人差不多的工资,也不想让社会忽然多出大量闲散劳动力。

    这个时代,赚钱的机会反而在田间地头。

    因为种地需要大量人力。

    土地上,就能容纳大量闲散劳动力,不但不会涌现出新的劳动力,还会吸纳劳动力,让劳动力和土地捆绑。

    朝廷将粮价定得比较高,并且每年都要掏一笔钱,做农业补助。

    原因就在这。

    给农民钱,让农民雇佣工人帮忙种地,这样就能吸纳大量社会闲散劳动力,让劳动力实现平衡。

    不至于人口全都涌进超级大城市。

    不会在家就赚不到钱。

    如果进入市场定价,必需品价格会下降得厉害,会产生谷贱伤农的情况,这是景泰朝绝对不允许的。

    粮价、菜价、水果价格相对调高,一方面是保障农民利益,保护生产者,另一方面则是谨防浪费。

    有人会说,权贵一天浪费的量,就是老百姓一年浪费的量。

    确实是这样。

    所谓变暖,不就是他们在制造垃圾,让穷人买单嘛。

    大明朝廷是征收浪费税的,从景泰十五年就开始征收。

    百姓是有监督权的,举报有奖。

    真的有人专门去扒权贵家的垃圾桶,然后去举报。

    因为天下权贵,主要集中在京师,在老皇帝眼皮子底下,肯定是一抓一个准。

    浪费税也是阶梯型上升。

    浪费越多花的钱越多。

    只要你有钱,你随便浪费,只要你能保住你的爵位就行。

    朝廷对浪费粮食,管得特别严,因为粮食不够吃,要依赖进口,一旦和藩国开战,藩国切断大明的粮食,大明就得饿死。

    所以,朝廷在极力保护农田、保护果园、保护林地,对农民更是倾注重要资源的保护。

    而人口又特别多,光凭工厂,是吃不下这么多闲散劳动力的。

    那么就把他们捆绑在土地上。

    在地里干活,赚的钱跟工厂差不多,这就使得很多小城市、农村都有大量劳动力,即便这样,到农忙的时候,还是雇不到人。

    人,不怕吃苦,怕的是没活可干。

    只要干活就给钱,什么时候都能找到活,人就会安分。

    其实,人这东西很怪,没活可干的时候焦虑,干活的时候内耗,完全是矛盾体。

    所谓工作,就是给百姓一个念想。

    这人也是,有工作的时候,好高骛远,没工作的时候天天心烦,有了工作又不好好干,丢了工作又怨天尤人。

    大明是绝对不会发钱的。

    发钱,会养成人的惰性,这在大明决不允许的。

    朝廷对民间的福利,多是以补贴的方式发放,主要是免税,从来没发过钱。

    今年,拖拉机普及民间。

    主要是新兴工厂增多,劳动力缺口比较

    大。

    经过户部计算,能够容纳从土地上淘汰出来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是可以进入新工厂的。

    所以就推出了拖拉机。

    不然,以大明的技术,五年前就能推出拖拉机。

    技术这东西是双刃剑。

    不是有了新技术就是好事,就得快速推广,也可能会发生谷贱伤农的情况。

    所以朝廷得考虑利益得失。

    如果市场上忽然多出一波劳动力,就降低整个劳动力群体的市场价,打击积极性是小事,就怕扰乱整个市场正常运行。

    这些年,朝廷以平稳为主,都是这边释放多少劳动力,那边接收多少劳动力。

    让市场劳动力保持平稳。

    「爹,爹?您又睡了?」朱见漭发现这老爷子,过了年身体更差了,说两句话就睡着。

    朱祁钰撑开眼皮子:「朕在思考,哪里睡了?」

    您就拉硬吧。

    朱见漭忽然不想他爹死了。

    光凭一个人,无法将理论基础框架弄出来,还得靠他爹。

    他算发现了,这老爷子求生欲真可怕,一环套一环,处处都在为自己求活。

    「朕的话,都记下来了?」朱祁钰问。

    「都记下来了。」

    朱祁钰慢慢合上眼睛:「若丘和陈献章还活着该多好呀,他们就能为朕丰富理论了。」

    朱见漭让人记下来,他拿去东宫看。

    再一低头,发现老爷子又睡着了。

    「爹,叶尼塞河的引水河道已经挖好了,钦天监认为龙抬头是良辰吉日,选择在那天,引水进入阿尔泰省、昆仑省、青海省、甘肃省和陕西省。」

    朱祁钰慢慢睁开眼睛:「整个西北的河道都挖好了?」

    「挖好了。」

    朱见漭道:「沙子挖得还不够,目前还在挖,但不影响引水。」

    「嗯,儿还在西北吧?让儿去主持引水大典。」

    朱祁钰道:「他是你的长孙,未来也是皇帝,也该提早参政议政了,没必要防着他,你都多大岁数了,再防一个孩子,被人耻笑。」

    您也知道我多大岁数了。

    我都六十多了,还没当上皇帝呢,我冤不冤啊。

    虽然,朱见漭其实就是皇帝,但没有皇帝的名头啊,功劳还得被他爹分润。

    「按照工部规划的,多多扩建几个湖面,让水汽濡养整个西北,缓解干旱。」

    朱祁钰忽然问:「对了,蒙古高原上的树,今年该砍伐了吧?」

    京师几年没有沙尘暴了。

    得益于在北方种树。

    尤其是蒙古高原种树,让高原上的风沙,无法穿越草原,进入京师。

    「按理说该下砍伐证了。」

    朱见漭斟酌道:「可儿子的意思是,一切以京畿为重,大明现在又不缺木头,缺木头就从南美买,比咱们自己砍伐贵不了多少。」

    「儿子主要担心,蒙古高原上的树木砍伐掉之后,风沙会再次席卷京师。」

    朱见漭轻轻点头:「你担心的也对,可这树不砍伐,养护的费用就很高,这笔钱你要计算进入今年的财政。」

    「儿子晓得。」

    朱祁钰略微沉吟:「老四,你觉得蒙古高原上,除了放牧,还能有什么营生?」

    「又冷又荒芜的,能干什么呀?」

    朱见漭摇摇头:「这都什么年代了,有几个还放牧的,都去南方打工了,儿子估计呀,未来三十年后,整个蒙古高原上连个人影都没了,估计就剩几个放牧的厂子。」

    「等

    三大河引水成功,北方也会繁荣起来。」

    「到时候就不用去南方打工了。」

    限制北方发展的,首先是缺水,其次是气候,第三就是交通,河运江运都不行。

    三大工程结束后,限制北方发展的因素,也就全都没了。

    「蒙古高原上能干什么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