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矫诏放粮

    100. 矫诏放粮 (第2/3页)

、抱守无为而治,存心与朕作对!”

    “他自认忠心耿耿,为民请命,代天子牧民,全皇帝声名……为忠臣之誉,坏我千秋大计!”王娡一字一顿说道。

    洛阳敖仓,是西汉最重要的国家粮仓。河南地区从秦朝开始,就是整个中国的粮食集运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有称霸心之人,都对河南地区的敖仓虎视眈眈。“凭敖仓栗,可据险控山东六国”,这个言论不仅被秦灭六国验证,也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得到了充分诠释。

    洛阳处在“天下之中“,即山东、江南和关中,三大经济政治区域交界的中间地带,“四通五达之衢“,是全国水陆运输的中心枢纽。三大区域之间往来的主要交通干线——黄河、豫西走廊、晋南豫北通道——都要经过河洛地区。

    “吾行天下久矣,唯见洛阳!”这是高祖刘邦发自内心的慨叹。

    “都洛阳,继正统”的概念,让洛阳作为东周故都,又是当时最繁华富裕的城市,无论是情感还是现实,西汉定都于此都是顺理成章的。后因娄敬、张良劝说,出于对秦人收服和监控的需要,高祖最终定都长安。

    定都长安的朝代,都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由于长安地理偏西,关中地狭,经济羸弱,交通不便,对全国掌控力稍弱,关中资源不足以支撑长安做全国性首都。

    洛阳居于天下之中,河洛盆地虽然不如关中盆地大,但洛阳与华北平原一体,背靠广阔肥沃大平原,加上交通便利,有水、陆与各地联通,富裕繁荣程度、人口承载力都远超关中。所以定都长安的朝代,从西周起,就必须将首都的部分主要功能,分给洛阳承担。

    是以汉朝初立,高祖就在洛阳一带,设置粮仓和武库,巨仓坚城,驻重兵,既能作为关中的有力屏障,阻挡东、南方向的来敌,又可及时出兵,镇压两地可能发生的叛乱,故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雁门关调回利彭祖,军队整装待发,攻略百越。而汲黯竟敢矫诏开仓放粮!

    这不仅仅拖延了大汉帝国即将开始的征伐,也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汉帝国掌权者:NO、NO、 NO,臣不认可你的扩张战略,臣想回到从前~~

    朝中很多老臣,主张承袭文、景二朝的修生养息国策,强调无为而治。而汲黯,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后世很多人以为,汉武大帝甫一登场,中华民族就一改颓废之貌,南讨北征,开动了扩张疆域的隆隆战车。

    到这一刻,朝中主张“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士大夫们,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与锐意改革的皇帝明里暗里对抗着。

    她一个女人,带着未成年的皇帝儿子刘小猪,紧握权柄,殚精竭虑,日夜筹划,却仍要面对背刺和欺瞒……

    宏大叙事背景下,现代人追思怀古,念叨汉武大帝雄韬伟略、文治武功时,谁知道她为这每寸功所付出的心与血?

    想到这里,王娡不禁泪湿眼眶。

    “母后……”刘小猪不安地看着母后,走到她身边,轻摇她的手臂。

    “彻儿长大了……”王娡拍拍儿子的肩膀,“河南郡灾情若是真,要杀尽欺君罔上之人!”

    河南郡不仅仅只有一个洛阳敖仓。其实洛阳周边,整个河南郡,可以说是粮仓遍地。这地方,承载着一个巨大使命——大汉开疆拓土的后勤基地!

    “有人胆敢在此胡作非为,杀!”王娡咬牙切齿地说,表情有些狰狞。

    “彻儿下诏,令江都国、会稽郡、豫章郡、长沙国,各出兵力五万,自备二十日粮草待命;传条侯周亚夫、雁门都尉利彭祖,明日辰时,未央宫大殿候旨。”

    “母后,是要周亚夫到越地集结郡国兵力?”

    “是。本就是借周亚夫威名震慑百越。以他威望,在军营日久怕不可控。此次不能让他建功。”

    “利彭祖,乃原长沙国相、轪侯利苍之孙,自幼习兵法,又熟知南蛮习俗。其父利豨即死于长沙国与南越交战。由他带兵作战,为父报仇心切,必将无往不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