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洞庭湖畔

    173、洞庭湖畔 (第2/3页)

时东吴大将鲁肃为操练水军所建的阅军楼;唐代后改名为岳阳楼。由于这里襟山带水,气象十分开阔,因而历代都有文人墨客来此登楼吟咏,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阳楼记》, 在这篇著名的散文里,作者以声情并茂的语句描绘了洞庭一带的美景,还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愿。

    岳阳楼包含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结,因而在近一千年来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登楼凭栏眺望,但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巴陵胜状尽收眼底。

    岳阳楼下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书碑廊,该碑廊全长百米,式样为仿古回廊,古朴、庄重、典雅。

    如今的岳阳市,古名巴陵,又称岳州。岳阳,作为湖南省的重要旅游区和历史城,风景优美,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游览区域有岳阳楼、洞庭湖、南湖、莲湖、君山、庙前街、东风湖渔民新村及汨罗屈子祠、平江杜甫墓等。

    岳阳楼,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雄踞岳阳城西门之上,气势非常雄伟,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多会于此,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据传,岳阳楼最初是供据守城门的卫兵憩息和了望的谯楼。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在岳阳操练水兵,将其改建为阅军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阳,对此楼再次进行了扩建,名南楼,又叫岳阳楼。宋庆历四年(公元100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并请自己的好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岳阳楼更是名扬天下。在迄今为止的1700多年中,岳阳楼历尽沧桑,几经水淹、火燔、雷击、兵灾,但屡毁屡修,古朴之貌代代相袭,始终保持良好。岳阳楼的建筑艺术,真可谓神斧之功、巧夺天工。该楼主楼高19米,“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建筑。中间以四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荷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型架传载负荷。三楼用“如意斗拱”、层叠相衬,拱托楼顶。全楼无一砖石,全用木料构成。闩缝对榫,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楼顶均盖黄色琉璃筒瓦,飞檐尖端饰以龙凤,昂首翘尾即欲腾飞。其三楼楼顶外貌酷似古代将军头盔,俗称盔顶,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所罕见。

    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衔远山,吞长江,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朝晕夕色,气象万千。湖中君山小岛,远望如横黛,近看似青螺,临空俯视,又像阴阳合抱的太极图。岛上有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传书亭、朗吟亭、香椿亭、望湖庭、龙涎井、飞来钟等古迹。

    南湖,位于岳阳市南郊,西与洞庭湖相通,呈不规则狭长形,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水面20平方公里。湖岸群山起伏,秀峰迭宕;湖中奇山崛起,怪石嶙峋,港湾曲折,湖叉幽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南岸的龙山苍劲挺拔,水际有一字排开的九座山鸟,为龟山,故民间有“一龙赶九龟”之传说。九龟山西出湖口,伏卧癞蛤蟆山,故又有“九龟赶一癞”的故事。湖料有宋代古桥——三眼桥。湖北岸的金鄂山,林木茂密,风景清幽。清代诗人余昌谷诗曰:“木落万山青,天宇放宏敞;登高眺望中,城郭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