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四座关羽陵墓

    447、四座关羽陵墓 (第2/3页)

燕子楼》等。白先生乃唐代大诗人,号称“诗魔”,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晚年寓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自然流畅,抨击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逝世后即葬于此地。其墓前立“唐少傅白公墓”碑,峰顶松柏葱郁,景色清丽。东眺嵩岳少室隐约可见,西瞰长桥卧波水平如镜,北顾邙山蜿蜓起伏,南望窟龛密似蜂巢,乃是龙山重点游览胜地。

    白马寺,在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传说蔡谙、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经,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四人同行,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次年便在此建寺,以白马命名。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原建筑规模雄伟,今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山门内东西两侧有当时在中国传教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所藏唐代经幢、元代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原有石刻弥勒菩萨像,已被盗往美国。这也应该索要回来,“中国的地面上,决不能让你们横行霸道!”寺东有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南宋末期德佑元年。)建造的齐云塔,四角十三层,高24米,巍然屹立。白马寺背负邙山,南临洛河,古刹高塔,遥相辉映。

    上文所说的汉魏洛阳故城,在洛阳寺(市)东12公里处。此城东起寺里碑,西到白马寺,南起大郊村,北至邙山,洛阳河从中穿过,登高鸟瞰,城墙逶迤相连,故城轮廓尽收眼底。西周第一王周平王时始建东都洛邑,东周敬王姬匄(gài)迁都于此。西汉刘邦即位,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刘秀建东汉王朝,定都洛阳。曹魏、西晋、北魏等朝先后在此建都。前后千余年,汉魏两代为繁盛时期,故称汉魏洛阳故城。其南城墙早已被洛阳河冲毁,今存三面城墙,上有十四个缺口,为当时“楼皆两重,朱阙双立”的城门所在地。城内主要大街八条,宽40多米。宫城分南、北两部,据文献记载:“南宫太极殿,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北宫德阳殿,可容万人,文石作坛,画屋朱梁,玉阶金柱,有珠帘玉米户如桂宫之称。”城内最大寺院为永宁寺。东汉太学遗址在城南,当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达三万余人。城西的白马寺、城南的灵台,都是我国古代著名建筑。

    西汉壁画墓,在洛阳市王城公园内。1957年在洛阳老城西北发掘,后移至王城公园内复原保存。墓室用空心砖和小砖混合建筑而成,主室长方形,顶部起脊,两侧斜坡,周壁垂直,中间砌有过梁隔墙,形成前后两室,总长6.1米。耳室在前室的两侧,为丁字形,小砖砌筑,拱形顶。后室内有人骨架两具,随葬遗物在前室和耳室内,有陶罐、瓮、仓、灶及部分车马饰,共计四百五十六件。时间约当西汉中期,距今已二千余年。前后两室有极其精致的大幅壁画,有打鬼的方相氏,星宿图,吉祥,升仙,二桃杀三士等,色彩艳丽,结构紧凑,形象生动。其笔法性格鲜明,比例恰当,有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