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敕勒川,阴山下。”

    726、“敕勒川,阴山下。” (第2/3页)

可见,所谓的“中原”,从阴山之南就已经开始了!如今它却成为契丹和中原之间的天然屏障。向南度过这座大青山,再跨过黄河,契丹便可挥戈南下,大举进犯中原。

    但是,如今飘荡在大青山之下草原之上的敕勒歌,却是由来已久,远在契丹建国成名于世之前。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这“维(惟、唯)吾尔”就好象是在说“只有我和你”的意思!如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然里面有维吾尔民族,也必有契丹的后裔子孙。

    这首诗歌就是当时敕勒人所唱的牧歌。不过,北朝时敕勒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敕勒川”,已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而且即使在当时,也未必就是一个固定的专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罢了。

    大青山,即是阴山,座落在内蒙古自高原之上,绵亘千里之遥,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敕勒人歌唱起他们所生活的土地时,就以草原上的山川和这样一座气势磅礴、雄伟无比的大山为背景。就具体地理位置而言,诗歌中所唱的未免有些含糊,但作为诗的形象,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紧接下去,诗人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卷: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向外延伸而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穹窿,像个巨大的蒙古包,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大草原。如此风光,怎不使人心胸开张,情绪酣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简直比身临其境还要清新美妙!

    在江南,山岭起伏,河流曲折浪漫,植被丰富多彩,景观充满细部的变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细腻的审美感受,关注于色彩与线条的微妙韵味。而在北方,特别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观是单纯的,其色彩和线条也没有多少变化。由于缺乏可供细细观赏的东西,于是抬眼一望就是苍茫天际,开口就是粗犷豪放的调子。

    故此,南北朝民族歌曲具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轻艳绮丽,委婉缠绵,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温柔细腻;后者粗犷雄放,刚劲有力,恰似塞北健儿,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学概念来表示,前者属于“优美”的类型,后者则更具“崇高”的倾向。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差异,自然是其生活环境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牧人,是没有土地私有观念的。他们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间,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视为自己的家。即使,由于习惯,由于不同的种族分别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们的活动也有一定的范围,这范围也决不像农业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那么狭小:一座村庄、几所房屋、若干亩土地。在视界里,牧民的“家”仍旧是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这种生活,培养了草原上人们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养了壮丽的美感。他们不会像江南人那样,歌唱小小荷塘里娇艳欲滴的莲花,以及村头、路旁、水边婀娜多姿的柳丝;在他们的感觉中,敕勒人共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