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三、谋攻篇

    760: 三、谋攻篇 (第3/3页)

春秋时期晋、楚二个诸侯大国争霸中原的一次大战。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宋国并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二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 中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胜在实力,而胜在谋略。晋军在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在于晋国国君、文臣武将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制订出了先胜弱敌、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争取齐、秦二国支持的谋略。随后,在决战之时,晋军敢于先退一步,避开楚军的锋芒锐气,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此外,晋军‘知己知彼’,能根据敌人的作战部署,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因而获得了此场战争的胜利。

    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不得这样的结论: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夺取胜利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不战而胜的策略,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另一种是战胜略,即通过交战夺取胜利。《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不战而胜的史例。烛之武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了秦穆公退兵,关键在于抓住了灭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烛之武通过他的分析,让秦国看到了灭郑于秦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同时,烛之武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指出晋国言而有信,谋求霸权,贪得无厌,是不可合作、共事的,从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烛之武在论说灭郑之害时,始终从秦国的立场出发,处处为秦设想,以实事为依据,把秦、晋联合灭郑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国。由于郑国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地实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晋两个大诸侯国不战自退的效果,解除了灭国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