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 败战计 第三十六计 走

    786: 败战计 第三十六计 走 (第2/3页)

不得已的事,被迫而走,便有深仇大恨,起码会咬牙切齿。一去不回犹自可,若‘浪子’回头来,那就血泪横飞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理固如此。中国人的‘跑劲’历来闻名于世,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恐怕将来还会是这样。历史上的公主蒙尘,王孙落难,已司空见惯;老百姓的东逃西走生活,更是与生俱来。年荒则跑诸四方。世乱则铤而走险,官来奔走骇汗,兵到亡魂丧胆,贼至狼奔豕突,俗语有说:‘贼来如篦,兵来如如梳,官来如剃。’试问在这三重威力之下,没有一套跑的本领怎行?此也可见三十六计中,为什么‘走’为‘上计’的原因。

    说起来,‘走’才是最基本的计策。堂堂三十六计,计计用走,可保万无一失!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究竟‘走’算不算是一种计呢?照道理看,凡要决定对付一件事的时候,只有两个原则:干或不干,亦即走或不走。要干自然要用计,不干也得想法脱身。可知‘走’原是一个大前提,本身不是一套谋略。譬如:伍子胥偷渡逃亡,用的是‘金蝉脱壳’之计;刘邦脱险荥阳和白登城,用的也是‘金蝉脱壳’和‘美人计’。孙膑孔明的退兵,用的是‘虚张声势’之计,甚至历史上的大老千徐福,想逃脱秦始皇的控制,便使用童男童女去海外求仙的‘无中生有’之计。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被控制得愈紧的时候,其‘走’的花样也愈见精彩。花样,其实就是计谋。为了明白这种关系,只可谈谈‘走’与‘不走’、利或害的关键问题,你自然从中领悟。有这么一句经验之谈:‘应走不走,反受掣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说在事态严重,该走而不走,应当机立断而不决的必会招致更大的麻烦与危险。在激烈的战斗中,谁都想摧毁敌人,或‘擒贼擒王’地把敌方首领置于控制之下,或伤害,或软禁。虽不置于死地,也折磨个半死不活,或改造成一个软性动物。在这种情况之下,意志薄弱的自不必说,刚勇的必想办法逃脱。因此,有化装潜逃的,有借故远走的,有夺关斩将而逃的。

    所以,‘走’的方法千变万化,大致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文走’,二是‘武走’。历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多半用‘瞒天过海’、‘金蝉脱壳’等计。如孙膑诈癫脱祸,一走了不得;伍员化装偷渡,一走又了不得;孔尝偷过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